|
德國基爾大學團隊專門為此次合作製作的紀念貼紙 |
中評社北京1月12日電/中國探月工程與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具有重大意義的國際合作,中國航天工程翻開了新一頁。
“德國媒體曾在報道里寫道‘Chang'E vs Change(嫦娥與改變)’,這是個文字遊戲,但合作的確改變了很多事情。”
歐洲應當抓住機會與中國合作,只有開放合作,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才能共同推進人類空間技術的進步。
1月11日,當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在“鵲橋”中繼星支持下順利完成互拍時,遠在波羅的海之濱的德國基爾大學里,許多科學家正熱切關注著這一切。
嫦娥四號探測器1月3日順利在月球背面著陸,落月時間是德國的後半夜。羅伯特·維默爾—施魏因格魯伯教授天不亮就給團隊群發了郵件:“親愛的各位,柏林時間凌晨3時26分,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我們的LND很快就要開啟了。感謝大家為這個偉大任務付出的努力。”
LND,全名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簡稱粒子輻射探測儀),是嫦娥四號落月後第一批開機測試的儀器。這一中德合作的載荷探測儀,由基爾大學地外物理係研製,中方參與設備測試,雙方共同擁有科學數據並開展科學研究。中國探月工程與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具有重大意義的國際合作,中國航天工程翻開了新一頁。
兩本護照13頁簽證,見證羅伯特與中國的情緣
“儘管人類半個世紀前就登上月球,但我們從沒有測量過月表的輻射數據。”羅伯特對記者說。
基爾大學設計的探測儀,正是為了填補這一研究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