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穿著雨衣、踏上乘客稀少的高鐵趕回學校的博士生宋雨桐,成為當之無愧的主力。進實驗室僅一年的她,承擔起提純濃縮、觀察樣品、收集數據等重任。
經過層層把關,3月底,滅活病毒進入清華的P2實驗室,與時間賽跑的進程隨之啟動。
為了確保安全,所有暴露滅活病毒樣本的操作必須在P2實驗室開展,實驗必需的設備和耗材等都要搬進實驗室。宋雨桐記得,病毒樣本來的第一天,“我和李老師忙著搬實驗用品,來來回回忙活了好幾個小時,實驗服穿了脫、脫了穿。”
那會兒,武漢抗疫尚未告捷,全球病例持續增加,科研人員的使命感激勵他們加快腳步。“每天都在思考樣品夠不夠,怎樣在短時間內獲取樣品,操作是否安全,預約的機時在哪個時段……”從實驗室到寢室,兩點一線的節奏中,“新冠”成為宋雨桐生活的全部。將滅活病毒培養液濃縮1000倍,製作成冷凍電鏡樣品並在冷凍電鏡下拍照後,她第一次看到新冠病毒的真實模樣。這位“95後”姑娘被嚇哭了,“小小一滴透明液體,在冷凍電鏡下,一下子變成了滿屏密密麻麻的病毒。”她事後回憶,當時的心情喜憂參半:憂的是,病毒濃度如此之高;喜的是,經過連續多日高強度的實驗,終於提純成功了。
頭一個月,李賽團隊采集了100TB新冠病毒結構數據,從中篩選出2294顆病毒顆粒,並從病毒表面挑選出5.5萬個刺突蛋白、病毒內部挑選出2萬個核糖核蛋白複合物。
新冠病毒屬於囊膜病毒,其顯著特點是“千毒千面”,每一顆病毒的模樣都不一樣。形態各異的病毒有何共同點,呈現哪些核心特征?李賽說,“我們要通過重構,從2000多顆病毒顆粒中,凝練出病毒的典型特點,並繪制出具有代表性的新冠病毒的‘大眾臉譜’。”
新冠病毒表面,凸起的“皇冠”模樣的刺突蛋白,是侵入人體細胞的“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