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雜誌兩位審稿人意見都特別正面,其中一位稱讚:“這項工作展示了迄今為止我所見過的最完整的新冠病毒形象,這也是使用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方法解析完整顆粒結構的一次絕妙的應用……”
“文章上線前一晚,我幾乎是通宵跟負責我論文的編輯在線修改文章,也深刻感受到頂級刊物的嚴謹和專業。”李賽說。
9月15日,《新冠病毒的全分子結構》一文正式在《細胞》上線,從投稿到發表,僅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李賽說,這種進度是非常罕見的,給這樣的刊物投稿,半年到兩年的改稿期都較為常見。
文章獲得正式接受後,李蘭娟院士打來電話,稱讚李賽團隊“對人類認識傳染病病原做出了新貢獻”。
公開結構數據供全球免費使用
100天解析結構,3天寫完初稿,一個半月投中……面對如此迅速的進展,有人驚嘆,李賽真幸運。其實,高效奮戰的背後,是李賽集12年所學的厚積薄發。
早在2012年,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尚屬冷門中的冷門,李賽就開始鑽研這種工具。後來,他不僅掌握了其使用方法,還做出一些技術創新,“我把自創的高通量、高分辨的數據采集及分析技術,與這套流程結合,以前需要一兩年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能縮短至百天左右。”
另外,利用100TB的數據計算結構,需要用到子斷層圖像平均法,李賽說,計算軟件有十多種,每一種都不夠完美,遇到缺陷需要自己查找並修改,“我在多年研究過程中,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程序庫,裡面包含幾百個程序,能把這些缺陷一一清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