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省仁懷市一飯店推出小碗菜品,菜品分量是平常的三分之一,供食客結合自身的飯量和口味點餐,避免糧食浪費。圖為工作人員正在分裝小碗菜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中評社北京12月24日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察委網站報道,制止餐飲浪費,即將從道德約束為主走向法律法規與道德規範並重。
12月22日,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草案分別對食品和食品浪費的定義、反食品浪費的原則和要求、政府及其部門職責、各類主體責任、監管措施、法律責任等作出規定,將近年來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為法律規定。
公務活動用餐應當推行標準化飲食,科學合理安排用餐數量和形式;餐飲服務提供者不得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從國家立法層面治理“舌尖上的浪費”,明確各相關主體責任,有利於建立長效機制,發揮法律的引領和規範作用,為全社會確立餐飲消費、日常食品消費的基本行為準則。
餐飲浪費問題一直存在、時常反覆,亟待建立長效機制,發揮法律引領和規範作用
客人均已離場,飯桌上卻剩有大量菜品、主食和酒水。消費單據顯示,除贈送菜品和自帶白酒外,該桌11位客人共點菜15道、小面11碗、點心一份,消費啤酒15升、飲料若干,金額4779元。這是記者前段時間在北京一家飯店的包間里看到的場景。
黨中央高度重視下,“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成效明顯,“舌尖上的浪費”有所改觀,特別是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但受講排場、比闊氣、愛面子等不良風氣和不科學、不文明消費習俗的影響,我國餐飲浪費問題“一直存在、時常反覆”,甚至成為一個頑疾。
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9月啟動的專題調研發現,當前我國糧食損失浪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生產、儲存、運輸、加工等環節存在的損耗現象;二是消費環節浪費,主要存在於商業餐飲、公共食堂和家庭飲食三個領域,僅城市餐飲每年食物浪費大致在350億斤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