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規範與引導並重,法治與德治相統一相促進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珍惜糧食、物盡其用、勤儉節約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受傳統婚喪習俗、文化及“面子”等因素影響,科學飲食、理性節約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
長期以來,珍惜糧食、反對浪費主要處於社會輿論倡導和道德評價層面,缺乏有效監管合力與手段。現行法律中,對珍惜糧食、反對浪費僅有原則規定,缺乏更具有針對性的約束措施和引導措施。一些更具體的規定法律層級不高,適用範圍有限,實際執行效果也不夠理想。
如何平衡處理好法治與德治、約束與倡導的關係,是草案起草的一個重要考量。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許安標介紹,起草工作堅持規範與引導並重,著眼建立反食品浪費長效機制,加強對食品浪費不良行為的監督,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統一、相促進,積極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飲食文化,增強公眾反食品浪費意識。
這一點,在草案中得到充分體現。如在各類主體責任方面,草案既約束公務用餐,規範餐飲服務提供者和餐飲外賣平台的餐飲服務行為,加強單位食堂、學校食堂、校外供餐單位管理,明確旅遊經營者、食品經營者責任,同時又倡導個人和家庭形成科學健康、物盡其用、防止浪費的良好習慣和生活方式。
除了加強監管、完善約束措施外,草案還積極構建反食品浪費社會共治機制,強調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將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納入教育、教學內容,規定新聞媒體開展反食品浪費的公益宣傳等。
“制定反食品浪費法,把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轉化為法律規範,有利於運用法治力量引領形成正確價值觀,在全社會樹立文明新風尚。”許安標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