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多久,管理層又提出新要求,“既然兩顆螺絲可以同時擰,何不試試四顆螺絲一起擰?”
羅慧萍又帶領團隊反復設計、試驗,直到2018年,工作站用上了四頭緊固扳手。生產線還設置了光電防錯和順序防錯,確保工人進行正確的操作。
一旦嘗到效率的甜頭,升級衝動變得難以抑制。隨著一條新生產線上馬,他們決定採用自動送釘機構、工業視覺系統及機器人自動緊固系統,通過自動拍照識別緊固孔位置,實現了壓縮機螺絲全自動緊固。
就這樣,一顆倔強的螺絲終於完成了自動化數字化改造,徹底解放了工人的雙手,實現了“機器換人”的歷史性轉變。
過去10年間,這家工廠的員工一直在600人左右,年產量卻從20多萬台攀升至近60萬台,組裝單台產品的平均耗時也從160秒減至60秒。
2003年入廠的周利,是壓縮機產線最早的20名工人之一。從普通員工成為生產大領班,他始終在一線生產崗位,對數字化改造的體會更直接。
“兩個工作站相隔不過三四米遠,過去一天來回就要走上兩萬多步,還得把20多斤重的金屬件反復舉起400多次。”周利的話裡透出當年的辛苦。
值得一提的是,廠裡設立了針對生產過程改善的建議墻,不少金點子就是由一線工人提出來的。截至目前,每月召開的流程改善大會已持續了200多次,形成持續改善生產流程的工廠文化。
工廠剛啟用自動送釘機構時,若螺絲帽直徑超標就會卡殼,必須取出後才能恢復運行。周利班組根據員工建議,設計了一個專門攔截超標螺絲“過濾門”,巧妙解決了這一難題。
張瑞興稱,自己從未缺席過一次流程改善大會。他頗為自豪地說,員工對於生產流程改造的積極參與,是全球“燈塔工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