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良種”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近年來,湖南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對標國家實驗室標準建設岳麓山實驗室,打造種業創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圍繞低鎘水稻、耐鹽碱水稻、超級雜交稻等核心技術開展攻關,全省水稻良種覆蓋率達99.5%。
組織“大兵團作戰”,破解“鎘米”之憂。水稻鎘污染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牽頭,在全國範圍內組織整合多方力量開展集中攻關。“集合全國農業科研資源,齊心協力錨定‘低鎘水稻品種選育’這個目標開展攻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攻關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告訴記者。
為實現攻關目標,湖南向全國各地科研單位、農業農村部門發出稻種征集請求,共匯集3萬多個表型和基因型不同的品種。“有一段時間,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科研樓實驗室的地上、桌子上、櫃子頂上,堆滿了貼著標記、裝滿稻穀樣本的麻袋。”柏連陽說。
依靠兵分多路的攻關策略、齊心合力的精誠協作,“大兵團作戰”最終取得勝利。在武漢大學提供的樣本中,團隊找到了關於缺失鎘吸收主效基因的唯一一份材料;在安徽省農科院、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全力支持下,團隊通過“重離子誘變”方式培育出低鎘水稻品種“臻兩優8612”。
2023年,“臻兩優8612”在湖南52個縣市區種植107萬畝,示範效果遠超預期;同一年,團隊培育的“西子3號”成為我國首個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的低鎘水稻品種。這兩個品種的鎘含量,均顯著低於國家標準限量值。
“這標誌著經過連續多年的攻關,困擾我國糧食生產多年的鎘污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柏連陽介紹。
創新耐鹽碱品種,再造億畝良田。我國西北、東北和東南沿海地區,分布著數億畝不同類型的鹽碱地。袁隆平院士曾說,希望能在其中“再造億畝良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