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南多地遭遇極端自然災害:年初,大範圍雨雪冰凍天氣席捲全省;7月,湘潭縣涓水決口,平江縣超20萬畝農田被淹,全省水稻生產第一縣桃源縣降雨突破極值……天災面前,湖南最終取得“災年豐收”,這要歸功於注重用良法提高糧食生產管理效能。
良法育秧,夯實豐收根基。在湖南,有“秧好一半禾”的說法——秧苗育得好,就為豐收打好了基礎。2024年春耕前,湖南依托2023年實施的集中育秧設施建設行動,在全省範圍內建設了約3800個育秧大棚,提升水稻秧苗抗災能力。
“年初的低溫天氣,是我種糧17年來經歷過最嚴重的一次。多虧了有這些大棚。”汨羅市科龍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向鐵青介紹,在省市兩級農業部門指導下,他的3.6萬平方米育秧大棚趕在大雪降臨前及時竣工,為周邊2萬多畝水稻開展集中育秧,確保春耕順利推進。
向鐵青說,過去,農民習慣把種子直接撒進田裡,這種“直播”方式可能讓秧苗在遭遇極端天氣時出現爛秧情況,導致水稻減產。隨著集中育秧的推廣和現代化育秧大棚的普及,這種局面得到很大改善。
良法抗災,應對極端氣候。近年來,湖南多個傳統產糧區縣常態化建立了每支規模達數十人的農業防災減災工作組。其中,既有基層農業幹部和鄉鎮農技人員,也有農業現代化社會服務組織、科研院所專家。平時,他們送技下鄉普及良法;災時,他們迅速響應指導農戶。
2024年7月1日,岳陽市平江縣遭遇特大暴雨。7月2日,由省、市、縣三級農業部門組成的工作組就進駐平江縣各鄉鎮開展救災指導。
“工作組有50多名成員。那段時間,我們兩人一組每天跑十多個農戶,到田裡手把手教大家抗災救災。”平江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股股長張弓回憶,工作組成員白天指導救災,晚上碰頭“會診”,最後拿出的“補損方案”經歷了十多次修改。其中,“早稻種子當晚稻種子用”的方法令他記憶尤為深刻。
“在正常年份,這樣做會導致晚稻因生育期不足而減產,是不允許的。但當時農時已耽誤了半個月,不這樣做,3萬多畝稻田將面臨絕收。工作組立足抗災減災實際,反復論證後採用了這個方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減少損失。”張弓說,最終,這個實事求是的好辦法成功挽救了3600多萬斤晚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