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陳孔立還指出,很多人認為台灣的認同情況同大陸沒有關係,但其實是與大陸的做法息息相關的,大陸的因素刺激與助長了台灣主體意識。首先,兩岸社會制度的不同讓很多台灣感到“兩岸就是兩個國家”。其次,大陸在國際上強調“一個中國”,在兩岸間強調“和平統一”與“台灣前途共同決定”。但在很多台灣人看來,強調“一個中國”就是打壓他們的“國際空間”,另外他們也在考慮“和平統一”之外的路徑,甚至對於台灣的前途,也認為應該是“由2300萬台灣人自己來決定”。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的崛起,國力日漸強大,也有不少台灣人擔心大陸要“吞並”他們。
陳孔立表示,很多在大陸看起來天經地義的用語與表述,例如“和平統一”、“一個中國”、“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等,都會刺激台灣,讓台灣感到被“打壓、吞並、侵占主權”。
對此陳孔立指出,原則立場大陸不能不講,但越講台灣會越反感、越離心,越難以接受。所以我們要正確面對,承認差異,相互諒解與包容——台灣認同是正常的,試想,如果生活在台灣的人都不認同台灣,那麼怎可能會認同社會制度跟他們不同,又不是他們生活環境的中國大陸?另外,台灣認同也是必然的。目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只處於初級階段,兩岸間還存在許多差異,所以必然會出現這樣有所區隔的認同。但陳孔立認為,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台灣可能會出現“雙重認同”,既認同台灣,又認同中國。
陳孔立還例舉了一些台灣學者對“雙重認同”的看法,南方朔指出,“我認為兩岸關係長遠發展,第一步一定要創造雙認同”;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指出,“兩岸可以先保留對自己的認同,也開始強化對整個中國的認同,也就是‘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認同”; 童振源指出,“兩岸人民應該建構‘華’‘華人社會’的認同,成為兩岸人民認同的公約數”;台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指出,“共同締造兩岸命運共同體”
另外,陳孔立說,我們要承認、尊重與包容差異。尊重台灣的而社會制度、價值理念與生活發生。同時,不要讓對方“放棄”差異,大陸有學者認為“台灣民意、認同有偏差”,所以要“聚同化異”——“但這是不現實的,不一樣的東西是切實存在的,怎麼能說化就化?”陳孔立說。
陳孔立認為,對於差異,要講“情、理、法”。兩岸之間不是爭個誰是誰非就能解決問題的,要講同胞情誼。“同情地理解不等於贊同,但我們要設身處地地從台灣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陳孔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