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恢復協商恐不切實際 兩岸接觸可借鑒中國文化
中評社記者:最後一個問題,我們知道“選舉周期”對台灣政治影響很大,也會波及兩岸關係,台灣執政者往往會為了鞏固內部支持,在兩岸關係上更加保守。明年就將迎來2018縣市長“九合一選舉”,再之後又是2020的“總統大選”,現在民進黨內派系爭奪也十分激烈。您認為在這種背景下,是不是兩岸恢復協商的機會越來越小?
趙春山:如果說雙方要恢復談判,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現在如果要大陸恢復談判,目前不切實際,因為大陸即將要舉行十九大,還有很多事要做。民進黨、蔡英文也會盤算現在恢復協商對自己有利還是不利,這都是一個變數。但是反過來說,就是因為會出現這些困難,出現誤判的可能性大,所以更需要通過談判的機制來應付危機、避免衝突。
我老實跟你講,這就要看雙方要怎麼想了。我的想法是,兩岸之間有很多藝術,中國文化中有很多藝術,公開來談也許會造成你所擔心的結果,但是談有很多其他方式,比如私下的管道、授權的智庫,不那麼大喇喇地進行危機處理,我覺得這還是可行的。
上世紀60年代,中美之間沒有外交關係的時候,雙方在華沙進行了多少年的談判。每天都在談,都是非正式的談判。當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在華沙談,我們和美國還有“外交關係”,那不就是“兩個中國”了嘛?但那個時候談就是為了處理危機。談出了什麼結果?結果就是季辛吉(基辛格)秘密訪華以及1972年尼克松的訪華。
現在也是這樣的情況,正式的不能談,可以通過別的管道、很多形式來處理,達到處理危機的效果。我不是執政黨,我也不是民進黨,但我站在兩岸的和平發展的角度上,我希望兩岸執政者之間有這樣的管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