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明輝:平潭可能會是兩岸良性的政治互動中,成為最大受益者。 |
中評社台北5月31日電/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福建省促進平潭開放開發顧問謝明輝5月26日在第一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與兩岸經濟合作學術研討會上發表文章,談共建共管試驗區--平潭實驗區對兩岸發展的影響,主要內容如下:
摘要:平潭綜合實驗區在2011年底由大陸國務院正式批准《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是大陸當局有心打造的“對台特區”。大陸同意平潭實施全島開放,在通關模式、財稅支援、投資准入、金融保險、對台合作、土地配套等方面賦予平潭比其他經濟特區更加特殊、更加優惠的政策。平潭綜合實驗區最大的賣點,就是身為主體的平潭島為大陸距離台灣本島最近的區域,也因此平潭試驗區成為了大陸海西區計劃的軸心,也是大陸方面指定為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試驗區。
但近來兩岸官方為了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產生了不少爭議,也點醒兩岸對於彼此關係發展進程的不同看法,不可否認,由於兩岸制度先天上的差異及分離,兩岸確實還需要時間來建立及鞏固信任,而目前持續且密切的往來,正是累積信賴的最好方式,也在台灣本次“總統”大選中獲得了證明,俗話說“欲速則不達”,不就說明瞭求快不見得會帶來立即性的正面效益,反而可能適得其反。兩岸對目前關係發展的步調本來就不可能一致,連大陸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及作為,更何況是台灣,而且兩岸關係還參雜著許多外在因素,更不容輕言犯錯。
隨著江丙坤擔任海基會會長,台灣與大陸恢復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至今已舉行7次“江陳會談”,兩岸交流已無法停息。其中“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更是兩岸經貿關係的重大突破,兩岸之間互利雙贏的經貿關係由此將獲得飛速發展。未來兩岸的交流秩序將會建立更明確之規範,除了為兩岸人民謀福利,開創互利雙贏、和平穩定的兩岸新局之外,更將使台灣經濟開創出一條與世界接軌的新路線,帶領台灣邁向全世界。而平潭可能會是兩岸良性的政治互動中,成為最大受益者。
壹 背景環境
一、海西經濟區
“海西經濟區”是源自1995年廈門大學學者提出的“建設海峽西岸繁榮帶”構想,而後被福建省政府採用。2004年1月,福建省第10屆人民代表大會第3次會議通過《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決定》,將海西區納入為福建省發展的新戰略。至2005年10月,中共第16屆5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首次將“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寫入了中央文件。並且,在2006年3月的第10屆全國人大4次會議中,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將支援海峽西岸經濟發展正式納入國家發展的“十一五”規劃中。
據統計,海西經濟區2008年的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且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在增長。而身為海西經濟區主體的福建省,佔海西經濟區46%的土地面積和41%的人口,創造了56%的經濟總量、60%的地方財政收入、60%的固定資產投資額、53%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的進出口額,吸引了71%的外商直接投資。
二、福建省
自大陸在2009年5月14日發表《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以來,福建就進入高速發展期。海西經濟區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進而成為重要沿海經濟帶之發展區塊;而作為發展中心的福建從地理環境至商業發展來說,皆與台灣關係密切且相互連結,進而使得此區發展絕對具備增進兩岸交往關係之優勢。而中國政府更主張透過將海西經濟區法制化的作法,以官方力量使海西經濟區作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之先試先行之區域,並套入和平發展的概念,著力於推動兩岸交流的合作,致力於促進兩岸自經濟、區域、社會與文化等部份之發展,以期創造互利與共贏的局面。
2009年福建省GDP為1.1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年成長率達12.0%,遠高於全國平均的8.7%。人均GDP達3.3萬元。主要城市中,廈門市人均GDP為6.4萬元,福州市、泉州市與漳州市分別3.7萬元、3.8萬元與2.3萬元。在各城市的經濟規模上,泉州市GDP達3,000億元為最大,其次則為福州市與廈門市。省會福州市為該區內需市場所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1,134億,年成長率為20.6%;廈門市則扮演最主要的電子資訊產業聚落和對外視窗,出口與實際利用外資金額與成長率,均居福建省之冠。
在整體產業結構上,若依據工業增加值計算,福建省以“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通信設備、電腦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以下稱“電子資訊產業”)為三大支柱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