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和平發展的新思路下,自2008年以來擴大台灣國際活動有了相當的成果。台灣前副領導人、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出席APEC會議,後來又有台灣前副領導人蕭萬長出席,提升了參與層級。而且每次APEC會議,兩岸都舉行“胡連會”、“習連會”、“習蕭會”,顯示了兩岸的默契。2009年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成為世界衛生大會的觀察員。台灣於2009年分別在高雄和台北舉辦了世界運動會和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2010年,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上,台灣有三個館參加了展覽,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2013年台灣參加國際民航大會。2013年台灣與新加坡、新西蘭協商簽訂了經濟合作協議。2014年國台辦與陸委會領導人實現機制性互訪會面後,又開始對台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進行研究。
儘管兩岸和平發展僅有7年的時間,兩岸在擴大台灣參與國際活動方面已成果卓著,實屬不易。本人不揣淺陋,總結以下經驗。
第一,兩岸的領導、智庫和精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問題上達到基本共識。馬英九不僅承認“九二共識”,而且否定了“兩國論”,否定了兩岸之間是“國與國”的關係。他說:“我們基本上認為雙方的關係應該不是兩個中國,而是在海峽兩岸的雙方處於一種特別的關係。……但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點非常重要,所以也不能取得任何一個外國,包括墨西哥在內的雙重承認,我們一定是保持和平與繁榮的關係,同時讓雙方在國際社會都有尊嚴,這是我們的目標。” 他也談到了兩岸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兩個地區的關係。在台灣有人鼓吹,主權來自人民,既然台灣人民有了民主選舉,自然享有主權,是混淆視聽的謬論。人民雖然是主權的法理來源,但人民不具有主權,也就沒有主權意義的涉外活動,只有國家才有主權,這點連某些主張“台獨”的人也不得不承認。
第二,只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在涉外活動問題上達到共識或默契,台灣的活動餘地才會更加廣闊,實質性參與才能更加順利。台灣當局和精英都承認,過去7年台灣涉外活動的擴大,與大陸展現善意和兩岸配合默契分不開。雙方把兩岸關係放於對外關係的位階之上,因為除此台灣基本無法在國際上進行涉外活動。胡錦濤曾說:“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其中深意並非只強調了兩岸人民的血緣、歷史和文化的聯繫,而且包含現實意義和兩岸在國際上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三,兩岸在涉外活動問題上,表現出務實性,靈活性、共同協商,平等尊重,取得了成果。兩岸官方在涉及這一敏感問題時,磋商仍有難度。然而通過務實而靈活的處理,最大程度地求同存異,較圓滿地化解了分歧。例如,在台灣被世界衛生大會邀請參加時,雙方都作出妥協。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界衛生大會。
第四,兩岸與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取得良性互動。儘管兩岸關係是中國人的事務,不容外來勢力干預,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須與國際形成良性互動,在涉外活動問題上更要與各國和國際組織協商合作。7年的良性互動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其間也有許多做法可以為今後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