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的“經貿國是會議全國大會”,各界所關注的內容及方向並不全然一致。 |
中評社台北8月4日電(評論員 劉性仁)全球化是台灣邁向自由市場是必走道路,台灣很難主導全球經貿,而兩岸經貿的自由化與正常化是必要的。不久前舉行的“經貿國是會議”,民進黨不參加、不背書的情況下,共綜整四十項意見,揭櫫四大目標,就“全球化趨勢下台灣經濟發展策略”及“台灣加入區域經貿整合與兩岸經貿策略”兩大主軸進行全方位的討論。這次的“經貿國是會議全國大會”以“全球化趨勢下台灣經濟發展策略”及“台灣加入區域經貿整合與兩岸經貿策略”兩大主軸進行討論,並由各界廣泛參與,各界所關注的內容及方向並不全然一致。
會中針對建構因應全球化的經濟戰略、強化產業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力、創新青年教育與協助青年立業、縮小全球化衝擊的“弱勢圈”及發展在地型產業與社會企業等五項子題進行探討,這些議題相信朝野並沒有多大的差異性。而在台灣加入區域整合的整體策略、強化產業輔導及勞工權益維護等,民間的反彈及爭議性亦應不大。
然而,真正的問題在於定位區域整合下兩岸經貿策略、推動兩岸經貿協議與監督機制、強化經濟自主及維護文化主體性。只要攸關兩岸部分,自然會產生重大的歧異及爭執。有人的只突出風險,強調管理,故有“兩岸風險紅皮書”之議,而此乃為戒急用忍思維的延續,積極管理、有限開放的延伸,綠營自然樂觀看待。
而兩岸風險評估及控管,確有必要,但兩岸經貿互補及其利益性,是否也要發表“兩岸利益白皮書”,使企業及民眾能有所依循,知道兩岸經貿發展的利基何在;倘若兩岸風險紅皮書變成戒急用忍的政策翻版,那麼兩岸經貿發展可說是胎死腹中,將受困於管制與風險。若是以只要有風險就不開放的心態,那麼台灣必將邊緣化,無法享受兩岸和平發展的經濟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