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清人錢彩編寫的通俗小說《說岳全傳》被改寫後冠以《岳飛傳》之名印行,產生了不小的社會影響。對於很多讀者把該書虛構情節奉為信史的現象,鄧廣銘先生深感憂慮。稍後不久,鄧先生將他傾注心血、三次改寫的《岳飛傳》再度出版,不知是否即有正本清源之意。
很多流傳甚廣卻與史實不符的岳飛故事,並非純由小說家、說書人杜撰,而是有相當史料依據的。用現代史學方法,對各種真偽舛訛的岳飛史料進行辨別去取,是項複雜的工作。最早系統地進行這項工作的,無疑是鄧廣銘先生。鄧先生對史料的細致梳理,為我們了解這段歷史清除了很多障礙。比如關於“拐子馬”的考釋。岳飛大破拐子馬的精彩描述,初見於其孫岳珂編撰的《鄂王行實編年》。據岳珂描述,金人以三匹戰馬為單位,韋索相連,同進同止,是謂“拐子馬”,無數“拐子馬”形成強大的騎兵墻,向前推進,戰無不勝。岳飛率先窺破其弱點,命步兵持麻扎刀陷陣,專砍馬腿,於是大破“拐子馬”陣,並迫使金人以後再也不敢使用這一戰法。後經小說家演繹,金人的“拐子馬”更成為充滿神秘色彩且令人恐懼的東西,不過再凶猛也難敵岳帥智勇雙全。但以常識來看,岳珂筆下的“拐子馬”頗不合理,把三匹馬綁一塊兒,其中一匹打絆了怎麼辦?一般人只能懷疑,卻也說不出“拐子馬”究竟是怎麼回事。鄧先生對此予以解釋,“拐子馬”並不神秘,只是騎兵左右翼的另一種稱謂,而且是漢人的術語,北宋就有了。金人的騎兵,尤其是岳飛的對手完顔宗弼(即四太子兀術)率領的騎兵非常精銳是事實,卻並不像岳珂描繪的那般鬼怪百出。鄧先生還進一步指出,破金人騎兵陣的,岳飛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在岳飛之前,劉琦大勝於順昌;岳飛之後,王德破之於柘皋。鄧先生非常肯定岳飛的功績,始終表彰其為人,但通過考釋“拐子馬”,也告訴我們,即便對於崇敬的歷史人物,也該實事求是地去認識他,不需添加無謂的光環。
論“十二金牌”之無,是鄧先生以考證破陳說的另一例。岳珂《鄂王行實編年》載,紹興十年(1140)北伐,岳飛曾在一天之內收到朝廷的十二道金牌,促其班師。經小說演義改編後,變成這樣一則長期流傳的故事:岳飛連連大勝金兵,正待直搗黃龍,卻因十二金牌功虧一簣,英雄扼腕,壯志不酬。這在富有民族正義感的人們看來,是多麼悲劇的一幕。鄧先生卻指出,岳珂的記載難以采信。此說當源自另一份史料《岳侯傳》,但《岳侯傳》中說的是十二道詔書。為同一事件而一天下十二道詔書不合常理,岳珂也的確沒找到其中的任何一道,所以在轉述時把十二道詔書改成了十二道金牌。“十二金牌”的故事,很容易煽動讀者情緒,但對於歷史認識來說,則是無謂的噱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