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2日電/經濟觀察報刊載作者馬立誠的文章《東亞民族主義飈升:中日和解之難》,全文如下:
一
歐盟成員國各自出讓部分國家主權,形成共同體促進了歐洲團結。這一巨大的探索和進步,遲遲未在東亞引發回響。也許是發展階段的差異,目前,東亞各國圍繞主權問題,民族主義情緒四處延燒,愈演愈烈。形勢已經發展到這一步,仿佛誰要是在渺無人煙的小島礁做一點點妥協,就會導致國家全盤失敗;誰激怒了別國,反而能提升支持率。難怪韓國外長近日警告說,東亞小摩擦有變成戰爭的危險。
最近的例子是越南。在南海爭議中,越南借機推動“民族大團結”,激發“愛國精神”,號召全國民眾“人人參與到保衛海洋權益的鬥爭中來”。儘管中國經濟規模相當於越南50倍,但越南人卻說:“我們雖然小,但我們不怕中國”。5月13日,越南反華大遊行震驚世界。
軍力遠不如越南的菲律賓也不示弱。除了將中國告上國際法庭,連續拘押審判中國漁民之外,還高調向各國購買軍艦。6月8日,菲律賓軍隊登上越南占據的南海島嶼,兩國軍人舉行排球賽,一起喝啤酒大秀團結,向中國施壓。
柬埔寨與泰國為了兩國邊境一座廟宇所占的一小塊土地打得不可開交。兩國軍隊多次武裝衝突,2011年還動用了重炮和坦克,總計造成28人死亡。直到2013年11月,國際法院裁定,柬埔寨擁有這座古寺(柏威夏寺)周圍的領土主權並宣布其為非軍事區,泰國接受這一裁決,爭鬥才告一段落。
至於新當選的印度總理莫迪(Modi),也被媒體挖出出身於極端民族主義團體——印度教RSS組織。英國《金融時報》最近說,莫迪的雄心超越了國境,他認為印度在國際舞台上應該與中國平起平坐並由此作出一些讓中國不快的種種事端來。
在這一波東亞民族主義浪潮中,作為東亞國際關係主軸的中日關係,也受到民族主義膨脹的掣肘與拖累。
就中國情況而言,李澤厚、易中天等學者早就指出,我們的民族主義正在燃燒。1999年《中國可以說不》問世,成為大眾民族主義崛起的地標。強力推進的愛國主義教育,從某種程度上為民族主義增添了助燃劑。《說不》作者宣稱:“我號召中國人記住仇恨!”實際上,正確的認識剛好相反:“仇恨沒有未來”——這是法國前總統希拉克2004年6月在紀念盟軍登陸諾曼底60周年紀念儀式上,對德國總理施羅德講的話。這句話切中了歐洲一戰、二戰的沉痛教訓。二戰結束以來,正是在這種理念指導下,法德實現和解,成為歐盟各國關係的基石。但東亞比較缺少這種寬容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