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看到企業經營中美產品供應鏈的過程存在“人在做、天在看”的效應,因為我們不僅在跟美國打交道,還在和世界上其它的經濟體打交道。中國市場的自信應該基於堅定的、為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價值交換原則。疫情期間和疫後過的國際經貿關係,是把一些國別的顧客當成“重中之重”,還是對全世界“一碗水端平”,中國要做出與有利於維護自身長久利益相匹配的選擇。
五個預判
部分因為今年是美國大選年,中美經貿關係時刻都在發生變化。學者的觀察很容易出現說了過頭話的情形。我的這些預判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同時,我將提到我覺得應該重視的幾點,更多是出於我們自己應該做什麼的考慮。
預判一:第一階段貿易協定條款中的“不可抗力”會出現爭議
未來,美國對中國在經貿方面的壓力,能做到不加碼就很不錯了,因為即便像2003年非典那樣疫情局限在中國,美國兩黨和朝野在中國占了美國的便宜這一點上存在廣泛的共識。新冠疫情對美國經濟和社會的重創程度,超出了之前所有可能的想象。美國的一些政客乃至社會精英中,不把中國的疫情看做“不可抗力”的聲音是明確存在的,隨著11月選舉投票日期的接近,情緒的宣洩會更猛烈。
但是,我想在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協定條款,也不見得就沒有任何商量餘地。特朗普政府原來的談判基礎之一是看重農民、藍領工人的選票,看重金融大亨們的支持所能帶來的選票。疫情對美國大選形勢的影響,我們一是不容易看清楚,但是白宮對選情變化的判斷會傳遞到它與中國的貿易談判中來,以與中國的談判促進其國內選票增長的邏輯不會變。第一貿易協議實施過程中的變數,最後都會落到中美雙邊評估與爭端解決機制,中方應重視爭端辦公室的作用。
美國尋求“中國製造”產品的替代努力,會不會遇到社會阻力,同樣尚不可知。但是,有跡象顯示,並不會出現不惜一切代價而為之的態勢。例如,這次特朗普總統安排他的貿易政策顧問納瓦羅統籌抗疫物資,納瓦羅是公認的主張利用一切機會與中國經貿脫鈎的代表性人物。有意思的是,美國媒體中也出現過對納瓦羅的提醒:他主張的“就中國不行”(anybody but China)是有底線的,那就是不可以妨礙美國民眾使用能從中國獲得的醫用物資。當然,產品符合美國的技術標準,才是我方靠得住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