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意識中的第二個層次是不平等的認知,所謂的不平等認知是指成員意識到自己的群體受到了不平等待遇,族群運動者之所以會建構族群意識,通常是因為他們認為成員因為文化身份而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當人們開始將自己所受到的苦難或是在政治、經濟、社會方面不公平的待遇,歸因到這些不能夠隨便改變的出生身份上時,族群意識才算真的萌芽,不公平的認知通常是存在於弱勢者的意識,只有弱勢者才會認為自己受到的這些待遇是與其文化身份有關。
族群意識中的第三個層次是集體行動必要性認知,人們一旦意識到自己與別人在文化上的不同,也認為自己因為這些差異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有些人認為應該採取集體的行動,改變這些不公平的狀態;此又分成兩種1.關於外在的政治情勢是否容許這樣的挑戰,亦即集體行動成功機會的判斷2.如何激勵族群的成員,使他們願意付出個人代價參與族群集體行動。
族群意識如果和政黨結合等同起來,那就會形成台灣閩南族群等同於民進黨,無論如何本省族群都應該無條件地支持本土的民進黨;而外省族群等同於中國國民黨,等同於外來政權,這樣的歸類與推論太過窄化與偏執,但在許多中南部民眾的心中,確實是如此想法,連帶影響到對於“國家認同”、文化認同,更易成為形象區隔把國民黨打成傾中賣台的最佳利器,連帶影響到對於兩岸交流的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