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英九接見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訪問團時,拋出“兩岸互設辦事機構不是經濟性質而屬政治性質”的說法。 |
中評社台北11月3日電(評論員 劉性仁)馬英九日前接見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訪問團時,拋出“兩岸互設辦事機構不是經濟性質而屬政治性質”的說法;並強調兩岸若簽訂互設辦事機構協議,比起其他十九項協議,“可以說是政治性最高的一個”。此一動作是否意味台灣已準備展開政治對話?未來會有什麼影響?引發外界高度關切。馬英九乃是針對兩岸互設辦事機構而言,此當然是政治性質;若是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恐怕就是專業性高、事務性強、功能性大、相對來說政治性就小。
一直以來,兩岸官方及民間都對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展開討論,現在卡在人道探視及旅行文件核發兩項,平心而論這並非法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歸根究柢還是如何定位兩岸兩會?一種有別於國與國之間的情況,而是一種特殊情況的處理,走到這一步,台灣已經退無可退,能夠協商妥協的空間並不大。
要探討這項議題時,有一些概念必須釐清楚:
1.兩岸辦事機構與兩岸兩會辦事機構意涵不同,兩岸辦事機構係指官方或官方所授權機構,這種情況大陸當局較難接受;兩會辦事機構則相對較為單純;兩岸辦事機構張亞中教授認為這是兩岸和平協議簽訂後的事情,而兩岸兩會辦事機構則為和平協議簽訂前,雙方先找尋共識處即可,問題相對單純。目前兩岸雙方較具可行性為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但馬英九當然希望兩岸互設辦事機構,以彰顯“中華民國”地位,並且提到儘速推動兩岸互設辦事機構,但以現實的情況兩岸較適合及可行的恐怕還是兩岸兩會辦事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