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的過度豪華不但浪費資金,而且有時會損害作品。《紅樓夢》中的瀟湘館很小,主要景物都寓意深刻。十七、十八回寫道:“……上面小小兩三間房舍,一明兩暗,里面都是合著地步打就的床幾椅案。從里間房內又得一小門,出去則是後院,有大株梨花兼著芭蕉。又有兩間小小退步。後院牆下忽開一隙,得泉一派,開溝僅尺許,灌入牆內,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曹雪芹在這段短短的文字中用了五個“小”字,還有表示小的“一隙、一派(支流)、僅尺許”等詞語。核心是突出小。瀟湘館是大觀園八個住人的院子里唯一有水的,因為在《紅樓夢》里水象徵“女兒”,曹雪芹是將林黛玉作為女兒的傑出代表來刻畫的。林黛玉的前身是由絳珠小草修成的絳珠仙子,生命力十分脆弱,所以她住的瀟湘館很小,總共只有五間小房,連水也只是一條小水溝,而不是10版電視劇中有瀑布、小溪,院子很大。這樣的場景看起來很美,卻完全不符合曹雪芹的設計,不利於對人物命運的暗示。
10版頗有爭議的問題之一是劇中人物的年齡似乎太小了點,據說這樣做是為了忠於原著。古人壽命短,結婚時間普遍很早,男女十五六歲結婚十分普通。《紅樓夢》開始時寶玉是虛歲“十二三歲”,黛玉比他小,探春、湘雲更小,這四位相當於現在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寶釵來賈府第二年及笄,虛歲十五,現在也就上初一、初二。真要是“忠於原著”,那就只好請一幫小孩子來演。10版的寶黛釵等看起來都比小說中的年齡要大,並不“忠於原著”,所以兩面不討好。觀眾的審美尺度受到時代、社會的強烈影響。除了對《紅樓夢》有研究者外,很少有人會認真關注作品中人物的具體年齡。在現代觀眾眼里,大家更能接受87版這樣年齡印象的演員,因為暗合了觀眾心目中的戀愛年齡。
適當地通過旁白做點必要交代,畫龍點睛,有助於讀者更好地了解原著,但不能以繁瑣的旁白來代替畫面語言。閱讀和看電視劇是兩種大不一樣的審美方式,彼此不能替代。電視劇無論改編得多麼成功都不可能取代名著文字給人帶來的反覆品味和深入思考。試圖通過大量旁白使沒有讀過原著者了解《紅樓夢》,既違背電視藝術規律,也不具備可能性。大量旁白不但顯得重複、累贅、拖沓,而且使一些重要而精彩的情節、細節——如王熙鳳弄權鐵檻寺,司棋之死——失去了時間。有的旁白原文連我這個研紅者都一時聽不過來,廣大觀眾聽何以堪!
好音樂可以豐富電視劇的審美內容,提升品位。作為大眾文藝形式的影視,音樂除了應當與片子的整體藝術風格相一致外,還要好聽易學。王立平說他領命後整整一年多始終沒寫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曲子來。忽然有一天他迸出了“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那句的旋律,一下子整個作曲的難題就突破了。沒有對《紅樓夢》的深刻領悟和這種水磨工夫怎麼譜得出令人陶醉的音樂!10版作曲者說:“‘氛圍電子’最能營造出導演所需要的‘夢’的迷幻、神秘感覺。”(北京日報2010年9月9日)李少紅也說要在片中營造一種夢境與夢幻感覺。這恐怕是對《紅樓夢》的誤讀。曹雪芹雖然寫了不少夢,第一回就強調“此回中凡用‘夢’用‘幻’等字,是提醒閱者眼目,亦是此書立意本旨”。但這里有範圍“此回”限制,目的是為了突出內容和主題,而非“夢境與夢幻感覺”。《紅樓夢》絕大多數情境都現實得像生活本身,“迷幻、神秘感覺”的音樂和整個作品的風格很不協調。《紅樓夢》詩詞沒能通過音樂再次唱遍中華大地,令人嘆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