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華爾森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謝根榮貸款詐騙案引出的“金縷玉衣”虛假鑒定事件,在收藏界引起不小的震動,並將文物鑒定亂象叢生的現實再一次揭示出來。
文物鑒定亂象可分成兩類情形:一是“僞專家”滿天飛;二是真專家也做“僞鑒定”。兩種情况都可指向背後的管理缺失。“僞專家”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是發放文物鑒定資格證書的機構多、渠道亂、門檻低;真專家敢做“僞鑒定”的核心原因,則是因為他們出具“僞鑒定”後就算東窗事發,也既無法律風險,也無經濟風險。
鑒定資格證書亂髮,導致“僞專家”滿天飛
目前,國內文物鑒定從業人員大致有三類:一是國有文物收藏單位(如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專家,主要負責博物館文物徵集鑒定工作;二是通過國家文物局鑒定資格認定考試的責任鑒定員,業務範圍僅限於文物進出境審核;三是在中國藝術品鑒定評估委員會、中國收藏家協會等機構任職,或取得相關機構發放的鑒定資格證書的從業人員。
據南京博物院一位多年從事文物工作的專家介紹,前兩類鑒定人員的工作帶有“對公”性質,一般不參與民間藏品鑒定,眼下各類鑒寶活動邀請的嘉賓、專家,多是出自第三類鑒定人員。由於這類鑒定人員在獲取資格證書時,不少人並未經過嚴格的分類考試、資質審核,鑒定水平良莠不齊,從而導致“僞專家”滿天飛。
隨著收藏熱不斷升溫,鑒定行業還出現了“速成班”。比如,故宮博物院某鑒定專家辦了一個培訓班,一些藏家報名去聽幾堂課,拿到“結業證書”後就搖身一變成了“資深鑒定師”,並打著“某某鑒定專家弟子”的幌子招搖撞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