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美術教育基礎是不一致的。西方的美術館教育已經滲透在西方人的孩童時期,城市色彩與地理風貌形成的視覺的審美色彩經驗也完全不同——中西方人孩童期的色彩基因都有差距,中西方人的藝術素養差距不言而喻,中國的藝術公共性尚在初期,並且在發展與分布上都不平衡,甚至局部有被誤讀後形成的錯位。建議國內的媒體藝術教育應該先在實用領域推廣,慢慢形成一種對該類藝術的普遍的審美基礎,才會出現真正能自發自覺將其運用在純藝術領域的學生。傳統藝術的演進雖然邊緣,但依然行進得純正從容,英國也出現了盧西恩.弗洛伊德這樣拓展繪畫史的偉大畫家,這與西方較穩定的價值觀和文化背景分不開,這裡不得不說中國幾十年的變化,傳統與當代是割裂的,來路不明的無源之水比比皆是。這種狀況,並非如一些樂觀的看法那樣,“中國油畫已經與西方齊頭並進了”。
英國的當代藝術,也是受資本影響的結果,篩選、購買、分類、標識化、公共化、增值、銷售……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同時每一環節相對應的人群也具備相應的素質,以使得該體系循環往複生生不息;而資本介入中國,現在只是開始,遠未見到結果。英國文化有種天生的與美國文化的對抗,排斥波普和抽象,重視歐洲精神,其中的貴族文化精英意識形成了區別於美國的當代性。中國藝術的當代性又是什麼呢?我覺得並不鮮明,有左右逢源的嫌疑。
國家藝術教育重心應該回到對傳統的研習上,回到以提高普遍的國民藝術素養和審美層次的目的上。應該明確對西方審美的研究和掌握是為了滿足提高中國文化整體素質的需求,是中國文化復興的需求,這或許是我們的美術院校應該深度思考的問題。我們應該正視物質時代的藝術真相。
2011年7月24日,我離開倫敦。4天前盧西恩.弗洛伊德在繪畫中去世。據說他的畫室正在霍蘭公園中,他的離開對英國乃至整個西方來說都宣告了一個繪畫時代的終結,然而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我,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