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們單位新進來的80後、90後上海話說得明顯不好,有的甚至都不會說。後來在我們這些70後和老師傅的帶動下,他們才慢慢開始習慣說上海話了,我們還經常糾正他們發音上的一些錯誤。所以,說語言還是要需要氛圍的。”魏斌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跟魏斌年紀相仿的錢亦蕉也一直沒有離開過上海。“讀書時,老師和同學都是上海人,上課下課,大家都講上海話。只有在語文課的時候,一定要說普通話。而且當時有些年齡較大的老師,由於普通話說得不好,上課也會說上海話。80年代以後推廣普通話就比較嚴格了。”
現在在某媒體擔任編輯的她,同事中有一半是上海人。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新上海人出現,使得她的工作語言也發生變化了。“以前工作一般都是先說上海話,再根據交談對象的情況改說普通話;而現在先要說普通話,再根據情況判斷要不要說上海話。”錢亦蕉說。
配置了會說上海話的教師
每天放學,10歲的王梓琪都要回到奶奶家,邊做作業邊跟奶奶說會兒上海話。
她是上海康寧實驗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學校,老師和同學們都說普通話,在自己家,爸爸媽媽也用普通話交流,只有奶奶堅持讓我說上海話。”王梓琪說。
她不太明白奶奶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在她看來,現在說上海話已經“勿行(hang)了”。“上幼兒園時,王梓琪怎麼也不肯說上海話,為此我還揍過她。”王梓琪的奶奶回憶。
跟王梓琪奶奶有著同樣困擾的還有奚佩華。雖然她已經成了上海話的發音人,但她仍然對孫女不會說上海話感到“惆悵”。
“ 在家裡,我跟女兒說上海話,她卻不願意說。因為她一到幼兒園就說普通話,家裡的保姆是外地人,也說普通話。我真怕她長大後就不會說上海話了。”錢亦蕉對女兒也有類似的憂慮。
上海教育部門已經開始採取措施,比如在主要的公立幼兒園內,都配置了會說上海話的教師;同時也提出小學生注意學好上海話。
滬語開始登堂入室
“落雨咯,打烊咯,小巴辣子開會咯。”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的醫護人員跟著老師念起了上海話兒歌。
2012年2月24日,華東醫院首期滬語培訓班開班授課,60多名非滬籍醫務人員成為首批學員,其中包括學科帶頭人、博士後和窗口一線的醫護技人員。華東醫院院長表示,給醫務人員培訓上海話,目的是讓醫生在接診時更好地與上海老年病患溝通。
更早之前,上海嘉定區安亭醫院也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外來青年醫務人員學說嘉定話的興趣活動。
除此之外,上海公交線路浦東785率先開始試行用上海話報站,11路、鬆江24路也開始加入滬語報站行列。為了摸索出適合上海公交線路的播報形式,上海海凱倫電子技術有限公司開始向香港學習,借鑒香港九龍巴士製作報站器的經驗,用普通話播全部內容,滬語、英語則重點播報站名。
一些學校也探索開設滬語課程。據悉,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已經堅持四年給外國留學生開設上海話課程。“有的留學生到辦公室找老師,不說普通話,直接說上海話。”同濟大學留學生辦公室一位老師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