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的要求下,巴黎市政府於1977年對市內住宅建築及歷史性建築附近的新建築分別規定了限高。近年來,隨著城市人口增加和城市住房擁擠,有人曾建議取消巴黎對住房建築的限高規定,但遭到許多專家的強烈反對。
像德國奎德林堡那樣的歐洲城鎮,從中世紀依靠自身緩慢的發展而葆有歷史文脈,而巴黎、紐約這樣的大城市,也因城市規劃而成為富有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在中國全面進入城市化進程的今天,“城市規劃”的核心不僅是要追求好看,還要偏重考慮城市的功能——城市對人的承載、對服務業的承載、對資源的承載。劉太格將城市規劃和城市功能比作一個人的身體,“如果身體不健康,即使努力打扮也不美;而身體健康的話,稍微打扮一下就會很美。我們要重視城市功能的完善。所謂的功能完善是一種系統化的工作,人體應該是宇宙中最完善的一部機器,一個城市也要像人體一樣,要把各種功能處理完善。 ”他認為,視覺化的城市不可取。我們應該把城市布局完善,再有選擇地找少數亮點的工程,而其它多數的建築應該做成比較背景式的建築。
景觀性綠化並非綠色模式
不少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從海外學習優秀的城市規劃管理經驗。他們看到歐洲城鎮的一片綠色、看到低碳材料、低碳技術、清潔能源在城市特別是居住社區中的廣泛應用,於是趨之若鶩。
歐洲有綠地,而我們雖然是大陸性季風氣候,有很多乾旱地區,但各地也都大量建設景觀性草坪;歐陸小鎮煞是可愛迷人,於是上海鬆江有“泰晤士小鎮” 、深圳有“茵特拉根小鎮” ——他們把歐洲原小鎮的建築模型拿回來安到自家的土地上。對於綠色環保理念的理解和應用也同樣學了皮毛。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和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認為,低碳發展不能光重視覺不重本質,“對於城市發展的空間形態,有人認為所有綠色和低碳是視覺上的——很多建築師、規劃師由於把城市的生態、綠色理解為視覺上的,就會規劃建設很多大面積的開敞空間、廣場、景觀性綠化——這種理解實際上忽視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低碳’的實質是什麼?低碳的核心問題就是降低碳排放,降低能耗,進而降低工業所占的比重來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可是我們現在的這種城市發展模式顯然是高能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