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日電/張愛玲的人生,在舊上海的前半生是人們熟悉的,在美國的後半生是人們陌生的。2013年3月,92歲的夏志清先生在台灣出版了《張愛玲給我的信件》,讓張愛玲在美國的境況,有了清晰一些的面貌。
2008年莊信正出版《張愛玲來信箋注》公布84封信,2012年蘇偉貞出版《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公布十餘封信,《張愛玲給我的信件》收錄135封信,其中32封首次面世。
張愛玲到美國後,從上世紀60年代起和夏志清通信。從1997年4月至2002年7月,台灣《聯合文學》曾斷斷續續刊載過這些信件,每封信後都有夏志清的按語說明。
1
謀生的刀子懸在頭上
作為“登高一呼”,給予張愛玲文壇重要地位的夏志清,他和張愛玲的通信,意義也非同尋常。
這些信件最終結集,和夏志清2009年生了一場大病有關。“當時,他就說,我哥哥的信放在哪,張愛玲的信放在哪,好像在跟我交代後事。”夏志清夫人王洞對記者回憶當時的情況說:“其實,我想就是他年紀大了,應該出這麼一本書。”
夏志清年事已高,身體不好。最新披露的32封信無法親自編寫按語,都由王洞代為完成,夏志清審核認可後發表。王洞雖稱“我這個人對文學沒有興趣”,但還是花了很大精力完成按語的編撰。
1955年,張愛玲從香港孤身一人,以難民身份搭乘“克里夫蘭總統號”郵輪到美國,抵達紐約時近午夜。這一年,香港聚集了好多上海人,夏志清正在寫《中國現代小說史》。
人們後來知道,張愛玲抵美後先住在叫“救世軍”的女子宿舍。1956年3月,她申請到由一位作曲家的遺孀創立、給藝術家提供半年居住以安心創作的文藝營。36歲的張愛玲在此認識了66歲的賴雅,半年後,在紐約結婚。婚後張愛玲打掉了孩子。
1967年4月,張愛玲給夏志清去信說要離開俄亥俄州去紐約住兩個月,夏志清邀請張愛玲在紐約相聚。1967年5月14日,張愛玲給夏志清去信說眼睛出血看醫生,“天天從下午忙到天亮,雖然想聽唱片,也想到府上見你太太,只好都擱下來。”
夏志清看了很難過,總覺得她是為了趕稿,傷了眼睛。不該嫁給又老又窮的賴雅。為了生活,去翻譯,去教書,去做研究。浪費了她的才華。
張愛玲是在上海灘“成名要趁早”的熱門作家,非要到美國受罪,“張迷”們看著心痛不解。1964年10月16日,她給夏志清的信裡提到過1957年遭遇過的一次退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