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老教授的珍稀植物園要搬遷:書生氣太重
http://www.CRNTT.com   2017-10-30 16:51:00


即便95歲高齡,遇到不認識的樹木,熊濟華還是會翻書查閱
 
  紅墻宅院內的四季變換,留在了少年熊濟華的心中。

  熊濟華的父親敬仰陶淵明,每年培育一盆菊花,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到了解放後。

  工作後,熊濟華參與完成了七五國家重點攻關科研菊花切花新品種選育課題並獲獎,他還擔任中國菊花研究會名譽理事,並編寫了中國名花從書《菊花》卷。

  1940年,受父親和家庭的影響,熊濟華考入金陵大學園藝系。當時正值抗日戰爭,金陵大學與西遷成都的燕京大學、齊魯大學等幾所高校,借用原華西協和大學校址辦學。大學四年,成為熊濟華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時局動蕩,但治學的傳統仍得以保留。校長陳裕光是著名化學家,也是從美國人手中接任校長的第一位華人。在熊濟華的印象中,陳裕光極力捍衛傳統,他從不穿西裝,總是戴著一副眼鏡,穿著一襲長袍,千方百計保護學生。

  園藝系的老師們總是忙忙碌碌。系主任胡昌幟教授為人忠厚善良,堪稱一系之長、業界權威,他早年留學日本,專攻果樹學。熊濟華常帶著果子去請教是什名稱,胡昌幟有問必答,而且從不待查,老師對學術的游刃有餘,給大學生熊濟華留下了深刻印象。

  現在,95歲的熊濟華依然能識別1000種以上的植物,並能寫出他們的拉丁文名稱,這是國際植物學界交流的標準用名。

  其子熊凱鴻說,小時候跟父親走在路上,他總是停下來琢磨這個葉子、那個樹,一有不認識的就記下來,趕緊翻書查。

  讓熊濟華走上珍稀植物保護、推廣之路的,是1952年和1957年的兩次野外調查。為進一步摸清四川植物區系與資源,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提供經費,熊濟華和同事們分赴甘阿涼、大巴山、峨眉山、金佛山等川渝腹地深入調查植物、采集標本。

  這兩次野外調查,他們共采制了臘葉標本約5萬餘份。其中不乏極有價值的標本,他們發現了一些新的分類群。

  教學之餘,熊濟華還到重慶縉雲山等地采標本。這讓他意識到,四川省內有不少珍稀植物,有待進一步發掘和保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