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熊濟華和老伴兒租住華西壩附近一個老舊的小區裡。他已經95歲了,須發花白,走路顫顫巍巍,聽力也驟減,熊凱鴻說,這幾年父親很少外出,與人談話也少了,但說到他鐘愛的植物,就會興奮。
澎湃新聞記者問他,成都人愛吃的折耳根的拉丁文學名怎麼寫?他拿起筆在本子上寫下一長串字。片刻,他又擔心記憶出錯,取出一本大部頭著作核對,並指給記者看。
兒子的家就在附近,有閑暇時他常過來照看二位老人。人到這個年歲,該放下的應該都已經放下,但熊濟華卻不忘詢問兒子,哪棵樹長得怎麼樣了?哪種種子開花結果沒有?
熊凱鴻希望父親安度晚年,不要再操心園子裡的事,但老人還是不忘念叨,“要給那些樹木找個好歸宿”。
2017年春節,熊濟華提出要到園子去看看,他送了鄭常明一本自己編寫的書,感謝他這15年的付出,還跟幾棵他一手培育的南川木菠蘿合影留念。它們已亭亭如蓋。
站在林中,熊濟華感到光陰流逝得太快,“這一年又一年,好像都是樹木自己在長大”。抬眼望見園子邊上高聳的大樓,他又嘆息,“為什麼樹木長得沒有樓房快?”
(來源: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