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科技集團北斗導航衛星總裝操作團隊。 |
中評社北京12月3日電/在剛剛過去的11月,當中國第42、43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即北斗三號全球組網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完成之時,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一個1994年出生的胖小夥兒田鑫瑤,就在幾公里外的鍋爐房裡,用眼睛緊盯著它。
聽到成功的消息,田鑫瑤鬆了一口氣,咧開嘴大笑起來,黝黑的臉龐,讓一口白牙更加明顯。
作為整個北斗導航衛星系統中的一分子,田鑫瑤只是其中發射場系統的鍋爐操作工,說好聽點,是專業技術人員,說白了就是燒鍋爐的。但就是這個崗位,為火箭、衛星測試廠房的空調提供蒸汽,確保濕度、溫度達到檢測標準,同樣關乎“萬人一杆槍”北斗事業的最終結果。
截至目前,北斗系統建設已經走過18年,成功將包括4顆試驗衛星在內的43顆北斗衛星送入太空,發射成功率達到100%。這背後,除了人們熟悉的科學家、設計師、指揮員等“大人物”,還有像田鑫瑤這樣的一線青年操作工,這些還略顯稚嫩的面孔,他們的命運和國家大工程離得如此之近。
發射前最後撤離的人
之所以稱這些年輕人是一線操作工,就是因為每次重大工程到了關鍵時刻,他們往往衝在最前面,和最繁瑣、最危險的事務打交道。
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211廠質量主管鄭覺醒記得,今年春節前夕,長征三號乙遙四十七火箭承擔著北斗三號第三次全球組網的發射任務,屬於重點工程發射任務。但今年1月的一天,問題來了。
後方發現,火箭三級發動機上測試金屬軟管的同批次產品存在隱患,“麻煩了!”如果把總裝好的火箭比作一個人的話,那麼發動機無疑就是火箭的心臟,發動機上的導管就相當於人體上與心臟相連的血管。要想給總裝好的火箭更換發動機導管,其難度不亞於給心臟做一次手術。
1月27日,鄭覺醒清晰地記得這個日子。那一天,火箭心臟“手術”開始了。首先由總裝事業部拆除連接火箭三級和二級的爆炸螺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