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千萬不要再走不計成本辦賽的老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14 09:33:33  


 
  從這個層面理解,儘管F1進入中國已經10年,但現代賽車運動的理念卻尚未扎根。

  由於缺少車手培養平台,一方面,中國年輕車手的來源局限在富裕家庭,另一方面,則是年輕車手缺少上升通道。“我一直鼓勵有條件的中國年輕車手到歐洲來訓練和比賽,因為在這裡,從入門的卡丁車到最頂級的F1,整個賽車運動的人才培養通道是完整和暢通的。”程叢夫表示,相比之下,中國車手能夠在國內得到的發展空間卻非常有限。

  “無法看到自己的未來,所以中國很多車手是以‘玩’的心態參與賽車運動,而在歐洲,年輕車手很早就接受了職業精神的教育,為了不斷進步,他們對自己的身體素質、駕駛技術和思維反應等各方面能力均有很高的要求。”

  10年時間,中國終於出了一個馬青驊,但業內都清楚,馬青驊成功的關鍵因素是機遇,是中國這個巨大市場對F1贊助商的吸引力。從車手培養的角度而言,中國人距離F1還很遙遠。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F1登陸中國的10年,本應是中國賽車運動實現跨越發展的黃金十年,而事實上,卻是失去的10年。

  這10年,中國各類賽車比賽五花八門,很多地方均以引入一項賽車比賽為榮耀。表面上是地方政府、汽車廠商、運動協會共享繁榮的盛宴,事實上卻是因車手培養體系建設等基礎工作的滯後,讓這個已經步入汽車時代的國家,依然徘徊在賽車運動普及大門之外。賽車文化的薄弱決定了中國賽車運動可持續發展的後勁不足。

  銳速車迷會的很多會員已經從觀賞比賽向參與體驗的階段過渡,然而,當這些會員帶著孩子在卡丁車俱樂部享受駕駛樂趣時,他們中有多少人具有負擔子女成為賽車手的經濟實力?實際上,在國內很多地方,甚至連卡丁車俱樂部都沒有。而舒馬赫、塞納等F1頂級車手無不是從駕駛卡丁車起步。

別再讓“城市名片”成為城市的包袱

  2004年,在首屆F1中國站比賽舉辦之際,上海體育學院體育賽事研究中心陳錫堯教授就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F1在中國能紅火多久?”陳錫堯的疑問來自中國貧瘠的賽車文化。

  如果從F1中國站的忠實觀眾比例不斷上升的角度看,F1登陸中國10年,的確對培育中國賽車文化發揮了作用,但另一方面,卻是政府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