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米格-15是專為空戰而生的,完全適宜履行自己的研製使命。在其身上,設計師保留了米格-1和米格-3的優勢,使速度、爬升率、高度三者有機結合,定位於鮮明的主動進攻戰,蘇軍飛行員從不懷疑自己是在駕駛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殲擊機作戰。米格-15的強項之一是更高的殺傷力,能保障戰機在空戰的主要階段,即攻擊中勝出。不過,要想獲勝,還要積聚此前各階段的情報和位置優勢。如果率先獲得對手情報,編隊長機飛行員能佔據主動,在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條件下攻擊F-86。可以利用時間差形成空戰計劃(設想),佔據有利的出發位置、調整戰鬥隊形,這些可由地面指揮所通過遠端偵察技術設備協助完成。在與F-86視距內近戰時,指揮所戰鬥班組向米格-15飛行員通報空情和已發現的所有敵機位置。具備較大剩餘推力(特別是在高空時)的米格-15能更迅速縮短距離、接近敵機,戰術要求是必須充分利用太陽和雲層,視情變換戰機編隊密度。
與迎向接近攻擊相結合的直線飛行戰術,僅在30年後殲擊機裝配雷達和中距空對空導彈後才成為現實。米格-15只能以急劇機動的方式接近,進入敵機後半球攻擊區域。如果F-86在安全距離內發現了米格-15,就會立即竭力發動對已更有利的機動戰,特別是在低空時。儘管在水準機動性能上米格-15稍遜於F-86,但差距並不大,必要時仍可實施水準機動。防禦積極程度與雙機編隊能否實現“劍盾合一”的戰術組織原則密切相關,前者進攻,後者掩護。實踐證明,牢不可破、協調一致的米格-15雙機在近距機動戰中幾乎無懈可擊。
在編隊隊形中雙機或分隊(3~5架)還應履行一種多用途職能:充實兵力、預備隊、自由機動。雙機要高於其他飛機,擁有開闊的視野,隨時準備率先消除突然攻擊威脅,必要時用於維護“劍盾合一”原則。米格飛行員通過創造性思維摸索出了新的編隊組織原則:分工明確的六機編隊。這一經驗後來被敘利亞空軍米格-21飛行員發揚光大,在1973年10月的中東戰爭中熟練運用,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朝鮮戰爭期間,地面指揮所戰鬥班組開始成為空戰的全權參與者,編隊起飛決定通常由軍指揮所(中蘇境內)在地面雷達發現敵機後做出;領航員通過雷達螢幕密切觀察空情,引導殲擊機進入空戰邊界,先向編隊長機通報敵情,然後傳達指令。指揮所全力保障米格-15在與敵機視距接觸前佔據更為有利的戰鬥位置。目視發現目標後,長機接過空戰指揮權,地面指揮所負責提供各種情報資訊。
投入空戰時的隊形取決於敵機兵力部署和雙方之間的距離。F-86從不拘泥於固定標準模式,經常變換空中隊形,因此,米格-15通常最得意的“攻擊—掩護—增強兵力”(圍殲)方案可能會是失敗的選擇。作戰意圖變換應瞬間完成,空戰中根本沒有時間思考。楔入F-86戰鬥隊形後,戰鬥在分隊層面展開,然後捉對廝殺。已經忙於與自己的對手對抗的大隊長,無法控制編隊內所有飛行員的行動,指揮權開始按照預定計劃分化。各分隊長獲得自主權,有權視情做出決定。指揮所通報敵方預備隊進入情況,注意留空時間(剩餘油量),必要時命令殲擊機退出戰鬥,同時增派兵力掩護戰機撤退。
蘇聯米格-15噴氣式殲擊機飛行員成功的決定因素很多,主要是性能完全符合戰事條件的裝備、最大程度地利用自己武器的強項、合理的戰術(戰鬥理論和實踐)、密切協同、指揮官善於分配空中資源和最大程度地借鑒二戰經驗等等。當然,米格-15也遭受了較大損失。朝鮮戰爭期間,共有335架米格-15被擊落,大部分飛行員跳傘逃生,幾乎全部安全返回部隊。這表明座艙彈射系統使用簡單、安全可靠。大部分損失發生在返航著陸時,一線機場距離海岸較近,但嚴禁米格-15從海上方向進入。因此美軍F-86經常集中兵力,在機場上空伏擊。剛剛在跑道上收機起落架和襟翼的米格-15根本沒有反擊或規避的準備,飛行員訓練水準和戰機性能根本沒有用武之地,只能被動挨打、傷亡慘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