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場米格-23/25奮力苦戰
挑戰F-151973年十月戰爭結束後,以空軍開始裝備F-15、F-16第三代殲擊機以及“鷹眼”預警機。敘利亞則裝備了米格-25高空截擊機和米格-23殲擊機(有米格-23MF殲擊機、米格-23BN殲轟機兩種類型),蘇-22戰機的攻擊實力也得到了增強。1982年6月,中東戰爭再次爆發,以色列和敘利亞軍隊在黎巴嫩展開激戰,在至關重要的制空權戰鬥中,米格-23與F-15的龍爭虎鬥格外引人注目。
相比之下,米格-23推重力小、機翼載荷大,在任何面上的轉彎速度都低於F-15,在雷達制導導彈射程方面也沒有優勢,明顯處於下風。米格-23MF的主要用途是低空截擊,主要戰術是編隊配合下的低空迎向攻擊。為此,敘利亞空軍精心制訂了特種戰術,利用F-15只能跟蹤並攻擊一個目標、使用機載照明雷達引導導彈攻擊的特點,動用四機編隊低空設伏、重點獵殺。第一架米格-23首先發現敵機後,主動引誘F-15,故意使敵機跟蹤、鎖定自己,同時嚴格保持間距,不讓敵機進入導彈發射攻擊區域,同時把敵機的目標指示資料傳輸給負責攻擊的米格-23。後者埋伏在低空,伺機發動致命攻擊。由於火力相對較弱,還需要第三架(備用)米格-23的攻擊支援,根據空中局勢適時加入戰團。第4架戰機基本上沒有什麼戰鬥任務,待命機動,傳統掩護任務由近距離機動戰中的僚機完成。當然,F-15同樣也有後備戰機,但通常只在縱深後方待命,根據“鷹眼”預警機的指令投入戰鬥。
以軍行動時,預警機首先進入黎巴嫩海岸中立水域上空,保障力量梯隊必須要有波音707電子干擾機;F-15雙機或分隊全程護航,部署在中空,提供空中直接掩護。之後,向貝魯特的正切方向派出移動阻截隊,通常是兩個F-15和F-16殲擊機分隊,值勤空域接近海岸線,但在安全距離內遠離敵方防空火力邊界。最後,主要由F-4分隊組成的突擊梯隊接近地面目標上空,前面是突破敵空防系統的戰機編隊,後面是攜載高精制導武器的戰機編隊,最後為裝配非制導彈藥的轟炸機編隊。以軍飛機沿海岸線上空約2000米高度飛行,這樣F-15A殲擊機在飛到3000米高空之前,可以有效利用山區地形掩護,不被敘利亞雷達發現。
事實上,在以軍預警機進入戰鬥區域後,敘利亞雷達通常會立即發出預警信號,米格-23截擊機立即升空,努力突破防線,接近以軍轟炸機,阻止其轟炸黎境內的敘軍。儘管突破方案設計得非常好,但敘軍仍無法保障“隱蔽性”這一至關重要的戰術環節。米格-23起飛後尚未升到100米,就會被“鷹眼”預警機發現。此時,為了避免把實際戰機數量暴露給敵人,米格-23三機或雙機編隊會立即緊縮隊形,這樣在敵方雷達螢幕上看起來就像一個點,飛到預定邊界時才突然散開。負責攻擊的戰機幾乎垂直下降,避免被敵方雷達發現,隨後編隊開始執行另外一個作戰預案,每架飛機都各自進行機動、互相掩護。計畫中的接敵方式是埋伏在低空的攻擊機實施迎向導彈攻擊,如果失敗,編隊應立即返航。
米格-23MF殲擊機編隊7次是雙機編隊,進行了7場空戰,擊落以軍6架飛機,已方損失6架,2名飛行員喪生,4人成功跳傘。空戰中的無線電電子對抗強度不是特別高,7次空戰中有3次沒有實施干擾,3次實施機載雷達強干擾,1次實施無線電指揮通道強干擾。在被擊落的6架米格-23中,3架是在空中值勤掩護黎境內目標時被擊落的。部署在貝卡谷地的敘軍防空導彈系統受群山環繞的影響,雷達搜索區域有限,存在較大盲區,易被以軍殲擊機利用,埋伏在低空突然發動導彈攻擊,敘軍飛行員根本沒時間緊急實施防禦機動。另外3架米格-23在近距離機動戰中完成首次迎向攻擊後,沒有及時脫離戰鬥,延誤時機,被以軍預警機調動具有絕對數量優勢的空中預備隊擊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