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核武器是由於意識到了它的政治價值,而且毛澤東當時也決定擺脫他國對中國的核訛詐,其中就包括美國。中國高層一直強調,發展核武器是為了威懾他國的核打擊和核訛詐。儘管中國領導人認為,核武器能夠提高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但他們從來不認為,增加核彈頭的數量也會增加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與美蘇不同,中國領導人認為沒有必要製造大量的核武器,有限的核打擊力量就足以震懾敵人。在1964年成功進行核試驗之後,北京宣布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並呼籲在世界範圍內銷毀核武器。西方的分析專家把中國的核戰略稱為“最小威懾”,即用少量的核彈頭回應他國的核打擊。從理論上講,“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意味著,中國著重於在受到核打擊之後進行核打擊報復。中國核武器的發展與其領導人的思想一致(特別是毛澤東和鄧小平),中國當前的核力量主要由第一代和第二代核導彈組成,這包括能夠進行機動發射的新型東風-31和東風-31A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和此前的東風-5A洲際彈道導彈。中國還加強了地區核威懾能力,在現有東風-3和東風-4中程彈道導彈的基礎上,補充了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在水下核力量方面,中國的“夏”級潛艇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可能從來沒有具備實戰部署的能力。目前,中國又建造了兩艘“晉”級戰略核潛艇,並可能最終部署五艘該型潛艇。它將裝備“巨浪-2”型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報告認為,中美兩國的核武器現代化競爭可能會使中國的陸基和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數量增加到美國的同等水平。不過,中國的核武器規模仍然偏小;儘管其在製造威力更大更先進核武器方面的制約越來越小。但是,中國的核武器戰略似乎不會有什麼變化。
報告指出,中國在考慮太空時,強調其在經濟、科學和軍事應用等方面的重要性。2006年航天白皮書列舉了中國太空活動的目標: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航天工業發展的原則包括:“堅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滿足國家需求,體現國家意志。中國將發展航天事業作為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項強國興邦的戰略舉措;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業長期、穩定的發展。”中國的航天思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國航天理論,及美軍使用衛星支持作戰的影響。儘管解放軍還沒有發展出較為全面的空間作戰理論,但它已經開始重視太空的作用;已經在討論空間力量支持下的立體化聯合作戰。儘管,中國目前缺乏能夠提供早期預警和跟蹤彈道導彈的衛星;但解放軍已經在討論這樣的活動。另外,中國也在發展一系列打擊衛星的能力。除了2007年1月進行的反衛星試驗,中國還在發展多種能夠限制衛星功能或阻止敵人使用衛星的能力。中國的一些軍事專家呼籲利用美國對衛星的依賴,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來遏制美國的優勢;不過還不清楚,中國高層是否已經接受了這種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