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日知識分子同文同種 何時開始分道揚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8-04 10:31:50  


 
  日本盡管有內爭,但“民主集中制”執行得很好,鬧歸鬧,朝野還是一心對外,甲午戰爭令日本國內各階層空前統一,明治維新、西南戰爭等造成的隔閡,迅速被彌和。而中國方面,清議擾擾,說風凉話的、下拌子的、瞎起哄的,應有盡有,甚至還有乘機誣陷李鴻章父子通敵賣國的,令李鴻章憤怒異常。

  甲午戰爭的海戰戰場,則成為雙方新一代“海龜”將領的角鬥場。北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的不少軍官,多有留洋的經驗,有的甚至是同學或校友。同樣的西方教育背景,同樣的歐洲產鐵甲軍艦,同樣的完全用英語進行的戰場指揮,背後較量的就是軍事之外的因素。北洋艦隊之敗,實在非戰之罪也……

  硝煙尚未散盡時,伊藤與李鴻章在馬關開始談判。在國家利權爭奪外,雙方也涉及了很廣泛的話題。伊藤建議大清“必須對明於西學、年富力強者委以重任,拘於成法者一概撤去”,當他說這話的時候,他留英時期的好友羅豐祿、伍廷芳也正襟危坐在李鴻章側後。當年的英倫同窗,如今一方貴為國家元首,另一方卻還厠身幕僚。據說李鴻章對此亦深有同感,回國後奏請將羅、伍二人起用,分別出使英、美。但終其一生,二人與昔日同學伊藤在功業上終究難比。這種個人命運的差別,正是兩國知識分子命運的戲劇性對照。

  當李鴻章用同文同種、一衣帶水的“情感牌”來和伊藤套近乎時,伊藤一邊用“中堂之論,甚愜我心”順勢化解,一邊將一個沉甸甸的話題扔還給李鴻章:“十年前我在天津時,已與中堂談及,何至今無變更?本大臣深為抱歉。”

  李鴻章倒也坦率:“維時聞貴大臣談論及此,不勝佩服,且深佩貴大臣為變革俗尚,以至於此。我國之事,囿於習俗,未能如願以償。當時貴大臣相勸雲,中國地廣人衆,變革諸政,應由漸來。今轉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為抱歉,自慚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已。貴國兵將,悉照西法,訓練甚精;各項政治,日新月盛。此次本大臣進京,與士大夫相論,亦有深知我國必宜改變方能自立者。”

  甲午戰爭後,中國士大夫果然被震驚了,但所掀起的第一波浪潮,不是自省和反思,而是將責任悉數歸咎到李鴻章“賣國”,拒簽馬關條約、請誅李鴻章的呼聲響徹朝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