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要決裂,正如毛澤東指出的,“政治上措詞容易,軍事部署困難”。延安的領導人反覆研究後,確信當前只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一是政治進攻,軍事防禦;一是政治與軍事同時進攻。在毛澤東看來,按照前者,“軍事上危險是很大的”,“不但不能用實力制止投降,而且必被彼方數十萬軍隊將我軍驅至隴海路以北構築縱深封鎖線(邊區的封鎖線是五道),我將來出不去而受日蔣兩軍嚴重夾擊”;按照後者,“即從五十萬人中至少調精兵二十萬分路打人彼後方,如采此方案,則政治上不利(人民不了解),但軍事上能制機先,不被封死,且有用實力制止投降之可能”。他表面上說“究采何方案,我們尚在考慮,亦請你們提出意見”,但內心深處是主張先發制人的。
根據國民黨最後通牒所宣告的時間表,這時距離他們可能的進攻只有不到三周了。時間緊迫,而對策難產,令人極感焦慮。
就在去電批評周恩來等對形勢估計與中央有所分歧的第二天,即11月2日,書記處開會時大家意見不一,毛澤東先發制人的想法又有所動搖。當天會畢,他就電告周恩來說:“中央幾次會議都覺此次反共與上次不同,如處理不慎,則影響前途甚大。故宣言與指示擬好又停。今日開會討論你東日(即1日——引者注)來電,仍主表面緩和,實際抵抗,宣言決定暫時不發,只發一簡要的對內指示及答覆何白皓電。”“關於華中華北的軍事布置,小的不日開始調動,大的(準備調十五萬)正在與老彭協商,亦宜慢慢辦,不甚性急。此次蔣介石如果投降,必然是四分五裂,我們有五十萬軍隊,有全國人心,雖有無窮困難,能打得開局面的。”與此同時,他明確電告皖南新四軍葉挺、項英:對皖南方面,決定讓步,答應北移。
當然,毛澤東仍然堅持他對形勢的估計。11月2日周恩來轉達蘇聯大使潘友新的意見,指出目前尚不能斷定蔣已決心與日本妥協,蔣實際仍在三叉路口。毛當即要周恩來轉告大使稱:“潘友新的意見是對的,我們亦判斷蔣目前還處在三角交叉點上,對德日談判,目前還在討價還價中。唯目前是一回事,將來又是一回事。依客觀估計,蔣將來靠英美的可能性小,靠德日的可能性大,因德日的壓力與引力都是很大的。”“只有共產黨、中國人民……再加上蘇聯的壓力,才能制止蔣集團的投降。”蔣最怕的是內亂,是蘇聯,故我們可以這點欺負他。他要“剿共”,我們一定要反“剿共”。如果我們在反對內戰口號下不怕內戰,待他的“剿共”軍前進時出十五萬精兵抄到他的後方,打幾個大勝仗,那時蘇聯再出來調解一番,好轉也不是不可能的。當然,打起來後,蔣介石也有做貝當的可能,“但彼既組織剿共軍,我當然不能坐以待斃,當然不能讓他築好十道八道西起寧夏東至濱海的縱深重層封鎖線(新的萬里長城),讓他把我們放在日蔣夾擊消滅中而毫不動手動腳。”
既然肯定蔣介石“剿共”是必然的,先發制人還是後發制人的問題還是不能不極大地困擾著毛澤東。11月3日,他分別致電彭德懷和劉少奇,強調:“蔣介石準備投降,決心驅我軍於黃河以北,然後沿河封鎖,置我於日蔣夾擊中而消滅之,其計至毒。我們當然不能聽其處死,至時機成熟時決從左右翼打出去,轉變局勢爭取好轉。”他提議,將八路軍編為三個縱隊,各選五萬精銳,準備出鄂豫陝邊和陝甘川邊;將新四軍精銳組織一支二萬人左右的挺進軍,趁反共軍封鎖未成,從其間隙打到他後方去,然後以一小部(三千左右)配多數地方工作幹部,在大別山地域創造游擊根據地,準備獨立支持半年以上,以待華北主力之到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