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29日,英、法與法西斯德國簽訂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為代價,來換取歐洲的和平。這意味著,共產黨人此前為應付德國和日本的侵略擴張而提出的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設想很可能落空。慕尼黑協定再度使中共領導人想起列寧對資產階級妥協本質的論斷,在他們看來,不論是英、法、美等國政府,還是蔣介石國民黨,自然都脫不出列寧論斷的範圍。
1939年春,在一次討論國民黨反共磨擦問題的政治局會議上,大家從各方面進行了分析,而毛澤東的看法很明確:“蔣的政策很大的成分是依賴英美”的,因此,“最近的磨擦,都與英美的政策有關”。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毛澤東得到的情報說,在國民黨五中全會上蔣介石明確提出,只要日本同意恢復盧溝橋事變以前的狀態,戰爭即可停止,而英美也在積極促成召開太平洋會議,討論中國問題。毛澤東認為,這意味著蔣介石想搞“東方慕尼黑會議”,“依賴英法”,“把日本迫到盧溝橋去”,並以割讓東北和內蒙作為交換。既然如此,主張抗戰反對妥協的共產黨自然就成了他的最大障礙,他當然要加緊反共了。
國民黨要“限制共產黨”,共產黨怎麼辦?注意到這時國民黨第二號人物汪精衛叛變投降,而蔣介石堅決反對,毛澤東一時還沒有改變對國民黨進步趨勢的肯定態度。在他這時的談話當中,對國民黨還經常強調“要親愛,要團結”的方針。
不過,與此前有所區別的是,毛澤東開始特別強調“反磨擦這一條”了。他主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他占我一個村子,我們占他兩個”,“他捉我二個,我們捉他四個”,用加倍的懲罰打擊那些國民黨反共勢力。他的邏輯很簡單:“天下的魚本來沒有人敢捉的,有人去捉一兩條試試看,因為魚沒有反抗,你捉我捉,大家都捉起魚來,因此天下之魚可捉也。”換言之,對國民黨“沒有鬥爭就沒有合作”,“長期合作就需要長期鬥爭來保證”。
既然國共磨擦的背後是資產階級的妥協本質在起作用,兩黨之間真的還有“長期合作”的可能嗎?
1939年3月18日,斯大林在聯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指責英法等國搞“漁人政策”,第一次公開把原來視為和平力量和聯合對象的英法等國列為最危險的敵人。從這個時候開始,共產國際自七大以來實行的國際統一戰線政策也明顯開始轉向。這種情況不能不影響中共中央對形勢的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