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預算動態追溯機制
石紹賓表示,儘管在形式上統一將職能放在第一條,但是有關職能的介紹太官方化,太籠統。對預算支出的情況表述也有待於更進一步細化。比如,衛生部的預算支出指的是衛生部機關及其下屬單位共87家。“從字面來看,無法分辨這筆費用是衛生部機關花的,還是下屬86家醫院所花的。衛生部機關是靠政府撥款的,而下屬醫院則自收自支,情況是不一樣的。這種表述還略顯粗糙。”
同樣,財政部的預算支出也是將財政部機關及下屬單位共60家,放在一起表述的。“也沒有對機關和下屬單位進行區分,這種公布的程度還是不夠的。”石紹賓說。
“理想的狀態應該是預算公開細化到每一個子科目,甚至是每一筆錢的花費都一目了然。老百姓通過網絡就能查到相關經費的流向。”陳華舉例說,比如山東從中央獲得1000億元的轉移支付,通過預算公開,可以清楚地知道這筆錢流向了哪裡。如果收入和支出有出入,就應該追究責任人的相關責任。“我建議建立預算動態追溯機制,維護預算的嚴肅性,加強監管。”陳華說。
公開經濟分類內容
石紹賓表示,預算的方式有兩種維度:功能分類和經濟分類。功能分類顯示的是教育、衛生、醫療等政府部門在履行職能時的費用支出,經濟分類則可以深入到每一個項目、每一筆錢是怎麼花的。比如,一個學校出現200萬元的花費,其中100萬元用於教職工工資,50萬元用於買教輔資料、辦公用品等,50萬元用於公款消費,通過經濟分類的預算形式可以一目了然,功能分類卻則不到。
“從美國的預算公開可以看到總統一年的工資是多少,就是因為其採用了經濟分類法。”石紹賓表示,2007年,借鑒國外的做法,我國在預算領域引入經濟分類法,但是有關經濟分類預算的內容卻遲遲沒有公開。
“公布經濟分類預算的內容,將是未來我國中央各部委推進部門預算公開的方向。”石紹賓表示,現有的預算公開內容並不能滿足老百姓對於政府預算公開的期待。老百姓更希望看到的是像“三公經費”那樣的內容。(時間:4月25日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