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此前山西省農業廳對外公布“速成雞”檢測結果均“符合國家標準”後,就有媒體及公眾紛紛質疑此“調查結果”。業內人士指出,農業部的規定中,涉及到雞的殘留物檢測一共有8種,但山西此次檢測卻只針對其中4種。速成雞體內的抗生素殘留物,到底是哪些,含量多少,調查結果也語焉不詳。
和昔日的“健美豬”一樣,“激素雞”再次見證了養殖、販運、屠宰、銷售等監管環節的集體淪陷。由屠宰企業的檢測人員編造養殖記錄,就能順利通過檢疫檢驗上餐桌。在一些地方,甚至只要花錢就能買到動物檢疫合格證明……令人遺憾的是,面對這些問題,監管部門非但沒有反省自新,亡羊補牢,反而是文過飾非,粉飾太平。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在信息化社會,媒體和公眾監督無處不在,速生雞潛規則的曝光,最終讓一些自作聰明者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與其錯上加錯,弄巧成拙,不如正視問題,亡羊補牢。當下,有關部門應深入調查,依法嚴處,將更多真相向社會公布,接受公眾監督。即使這樣做可能導致巨大的行政成本和養殖行業的重新洗牌,但從保證公共食品安全這一最高出發點出發,這樣做不僅是值得的,而且也是提升公眾對食品安全信任度的唯一辦法。(時間:12月20日 來源:南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