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過程,雙方如何鼓勵軍事上非正式的對話與接觸,甚至於談到耳熟能詳的功能性問題,十年來即使台海關係不好,還是有談論的空間,誰授權、誰影響、有何結果?我們都有案底可以考,只是我們都沒有將過去的案子做一個持續性、延續性的累積,而重蹈覆轍走了很多冤枉路。如今雙方要重建政治互信,要避免過去的教訓、錯誤政策的話,應該把剛開始的醞釀、和之後形成的機會、努力、挑戰、問題做一個整理,讓雙方在各自授權機構下都有案可考。
但我們都沒有把過去做一個累積驗證、分析比較,如果我們可以做好此步驟,其實雙方在功能性事務上的互信,有很多東西可以提供給決策單位做參考。因為領導人會換,但兩岸關係本身具有持續性的累積,才能夠避免無謂的浪費與錯誤的決策。
蘇紫雲: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是避險工具
我提出補充看法與五點建議。我們若反過來想,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到底有甚麼好處?明年,國民黨來台將屆滿一甲子,過去兩邊沒有簽甚麼見諸文件的正式互信機制,但也沒出甚麼大事,當然有良心的政治家與戰略家,會盡可能降低這種風險;因此我個人將其定位成,簽訂“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是降低風險的管理手段,而非確保和平的絕對方程式。很多歷史上的戰爭經驗說得很明白,即使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仍然照打不誤。回到第一輪所發表的看法,實力是確保和平最重要的籌碼,CBM互信機制是降低意外戰爭、降低意外衝突而導致戰爭升級的可能性,不是萬靈丹,只是避險工具。
我的五點建議是:
第一,北京要有自信,兩岸才有互信。燙手山芋不在台灣這邊,台灣是民主社會,不管是藍綠都有底線,只有少數極端統獨分子例外,大部分的人都會尊重對方的想法,所以我們很有自信,而跳脫“國家主權”角度,整個中華民族五千年最重要的資產就在台灣;北京對自己有自信的話,會把其下官員的衝突控制好。這次奧運,對國家威望、民族感情有加分作用。
第二,我們的期待還是不要過高。個人認為想要讓兩岸軍事關係趨向穩定狀態,不要設定太高的目標,欲近要先求遠,這也跟實力有關。如果一方過弱,只能鋌而走險,依賴單邊的善意,反而造成戰爭。如果台灣有雄二E的話,反而有利於讓解放軍做正確的轉型。對中國大陸來說,也避免被其他國家懷疑軍備超過防衛所需;若台灣有可打到大陸二線軍事基地的武器,會迫使解放軍將更大比例的軍事資源投入防衛機制,這是健康的。我的觀察是,北京的將領們喜歡攻勢的武器,這在國際政治上對北京是不利的,若台灣長射程的飛彈迫使解放軍的三軍將領考慮調整確實的防衛力量,看起來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實力是維持台海兩岸重要的砝碼,也讓中共的國家力量走向更穩健、更健康的刺激品。
第三,以安全機制的觀念取代互信軍事機制,因為軍事互信機制就像各位前輩所說的政治含量太高,不如從現在既有的基礎開始著手。如海難救援,涉及兩邊海防單位的通聯、包括現在進行的直航包機、情報飛航管制區的通聯、兩邊航管、通訊機制的建立,這些都是很好的安全機制基礎,建議新政府不要丟出太多花樣,反而把主軸弄混。
第四,不要操之過急,台灣要等待大陸的自信。明年國民黨來台正好六十年,在人口政治學上剛好三個世代,從一九四九年到現在,有國共情仇包袱的老人家都還在,加上他們的下一代多少受其影響,所以我們算到一九六九年那個世代;若再放寬二十年,也正好是中共所謂戰略機遇期開花結果的二○二五到二○三○年,中共到達小康社會、更有自信、新生代更為茁壯時,我認為到時候兩岸的問題會更好處理。
第五,北京也許要考慮一個事實,不管界定台海兩岸或兩國,就像兩人三腳一樣,事實上是兩人三黨,共產黨、國民黨、民進黨,目前北京傾向只跟單一政黨接觸,我覺得很可惜。因為現在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是“陸委會”出身,對中國大陸看法也不是鐵板一塊,甚至民進黨有些人也是如此;民進黨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並非不可以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