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南方周末刊文報道,全球著名的美術基金負責人、佳士得拍賣公司的原首席執行官菲利蒲.霍夫曼 (Philip Hoffman)說,現在的情況是,如果你眼光足夠好,你買的一幅畫在15年後完全有可能增值100倍。另一位美國曼哈頓的藝術品收藏家Sue Stoffel則說自己的藏品價格已上漲了100倍,而她還認為“上漲才剛剛開始”。
藝術家艾未未說,從2007年的交易額數字看,從2000年前後至今,海內外對於中國藝術品市場價值的整體評估,大約上升了100倍;兩三年前,中國還只有幾個標誌性人物的作品受到關注,而今已經可以用“遍地開花”來形容。中國與國外藝術家之間各種形式的接觸與交流,更是空前的活躍。
世界各國最重要的美術館都在向中國當代藝術家們發出展覽邀請,美術界最重要的評論家都在評論他們的作品。這一幕,我們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中國電影和90年代末的中國文學同樣看到過:電影是張藝謀、陳凱歌、薑文,文學的高行健、哈金、莫言。美術領域裡的“中國世紀”真的來了嗎?南方周末就此專訪陳丹青。
以前有泥有沙不給下,現在“俱下”
南方周末:你現在的畫價那麼高,是不是很高興?
陳丹青:我不知道臉上應該什麼表情。高興的是賣出買進的人。拍賣是商界的事啊,媒體應該採訪買家賣家才對。
藝術家清貧時沒人過問,得了點錢,就會被關注。市場上的畫大致是以前流出去的。張小剛、岳敏君的畫,十年前可能幾千幾萬塊,今天它變成幾百萬上千萬。你從網絡上統計劃家掙了多少錢,其實這跟藝術家自己的收入不是一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