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好歹得分兩面看。一面,拍賣是市場經濟的一部分,改革開放必然會走到這步棋。事情一旦往市場走,規律會跟著走。你掏了錢,錢會說話:錢會停止,錢會流動。這些作用什麼時候起,什麼方式起,沒人知道。任何已有的市場理論、歷史經驗——歐洲的、日本的、港台的——都無法解釋中國市場,因為這不是真的市場,太多體制因素,可是你又不能說完全是假的,有買賣,就是市場。
另一面,儘管市場混亂曖昧,但它釋放活力。當代藝術即便泥沙俱下,其中凡有名頭的,市場好的,的確是優秀的。我很願意承認別人。你橫向地去跟歐美比,不好比,咱們沒出安迪.沃霍,沒出杜尚,但是平心而論,國內的政治波普啊、觀念藝術啊,還有像劉小東,包括影像藝術幾位哥們:呂楠、劉錚、洪磊……我佩服他們,我很慶幸在這麼短的時間,中國藝術圈出了這麼一批人。
南方周末:美術市場今天這樣火爆的狀態是正常的嗎?是不是市場和意識形態同時起作用的緣故?
陳丹青:市場火爆,因為經濟增長火爆,因為各種買賣,包括藝術品買賣中斷將近半世紀,一旦解禁,能正常嗎?就像縱欲是因為長期禁欲。你說縱欲不正常,可是禁欲正常嗎?藝術市場也是一樣道理。
今天的市場格局,比方說拍賣行僭越傳統畫廊市場功能等等,剛才說了,始作俑者是美國人,我見證了這個過程。我去美國不久,1980年代中期,沙裡、施那柏二十幾歲畫廊出名,三十幾歲就上拍,價位翻倍。德.庫寧那一輩做夢也想不到活著時會進入拍賣,他壽命高,親眼看見自己的作品上拍,可是帕洛克、羅斯科這些抽象表現主義老將1970年代就去世了……收藏群體的成分也變了。包括畫廊業巨子也開始插手。還有日本財團的介入,1980年代他們花逾千萬美元拍走凡.高的畫,當時震驚歐美。
中國這些年進拍賣行的人十之有九沒有收藏“前科”,入道前對美術界一無所知,而重要拍賣行的背景高度官方,這些情況,西方都沒有,典型中國特產。一幅畫高價出去了,媒體只報道畫家的名字,拍賣圈內人才知道真正獲利的是買方賣方。西方輿論很成熟,詳細跟蹤分析誰在買,為什麼買,與過去的收藏史有什麼差異,等等。中國媒體幾乎沒有這類研究性質的信息,只是成天驚呼價位,誤導輿論,美術界有頭腦的人不會認同價位就是標準,可是社會上卻信以為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