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陳丹青評說當代油畫藝術市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10 00:15:14  


 
  南方周末: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建立中國人的藝術判斷標準呢?

  陳丹青: “判斷”和“標準”不同。“標準”常被假定是靜態的,永恒的,但美術史其實是更換標準的歷史。“判斷”是動態的,跟著活的情況走。30年來的美術,包括各種文藝,重要的不是尋找標準,而是釋放活力,跟經濟和社會領域一樣。你在乎標準,你就動不了。但如何判斷目前發生的狀況?

  譬如當代藝術兩年前因紐約拍賣帶動,驟然成為市場重頭戲,價位跳級躥升。相對寫實的體制內作品迅速落差,甚至邊緣,而長期邊緣的當代藝術處境被大幅度改寫,改寫的影響力來自境外。這一天遲早會來,但大家還是苦於如何反應,如何判斷。其實當代藝術十多年來一直被境外“認領”。香港、新加坡,是一組收藏群體,歐美另有收藏散戶,其中瑞士的西客、比利時的尤侖斯是兩大藏家,收藏品數千件,可以開小型美術館。問題是他們並非僅僅關注前衛藝術,還包括“文革”前後作品。陳衍寧的《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西客花上千萬元拍走——聯想到諾貝爾獎,威尼斯、柏林、戛納電影獎,還有各種雙年展等等來自西方的光束,說明什麼呢?我不認為這是所謂“文化殖民”,我也從未指責任何在境外獲獎的作品是取悅洋人——雖然我在紐約長期自甘邊緣,從來沒有試圖招引西方人的目光——藝術是小意思,被更大的事情決定。不要忘記,自孫中山到共產黨的一系列革命,真實的“主宰”來自境外,蘇聯,日本,或者美國……再問一次:說明什麼呢?

  回到藝術圈,拍賣、收藏,都是新事物,與其指望標準,不如搜集平實的資料:境內砸錢買畫的是哪些人?哪類人買哪類作品?為什麼買?多少人轉手炒?多少人誠心誠意攢收藏?境內和境外買家差異是什麼?為什麼有這些差異?至少,拍賣行應有統計分析,不然你怎麼判斷?談什麼標準?企業標準歸結為利潤,看數字。藝術呢?藝術變成數字,既難服人,又好像大家面對終審裁決,怎麼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