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金及他寫給黛莉的信
一 |
這樣說好像有些複雜了。其實這本書寫得像一部精心構造的紀錄片,講的全是人的故事,帶著懸疑的色彩,有活生生的畫面感。歷史其實就是講故事,在精彩的故事中聽出唏噓,才顯出講故事人的本事。
《尋找巴金的黛莉》一出爐便紅遍了晉陝大地,多家報紙毫不忌諱地同時連載,那種熱情無關對隱私的獵奇,而是驚嘆於薄薄的信紙竟然承載起歷史和現實之間最豐厚的部分。
因為這本書,黛莉在年近90的高齡突然成了新聞人物,大大地出名。在打電話向趙瑜表示感謝的同時,她懇請作家不要告訴媒體自己的地址,以便守住自己難得清靜的晚年歲月。
◆訪談
■找到黛莉這個人並不是目的,但結果令人喜出望外,她竟然還健在
記者:您是在古董市場偶然得到這七封信的,為什麼會起意尋找黛莉,並決定把這個過程寫成一本書呢?
趙瑜:作為收藏愛好者,首先增加了我發現這七封信的機會,這個發現本身有其偶然性,但是尋找黛莉確實是我有意為之的。雖然結果比較完善――竟然黛莉還活著,書中得以展開她的歷史,但實際上我在找的過程中並不知道她還活著。探索這件事的目的不是為了找到這個人,實際上是在觸摸歷史,在追尋歷史對人的命運、對上一代知識分子、包括給山西這塊土地帶來了什麼。而很多對歷史的認識恰好是我作為一個山西作家在以前就儲備的,比如書中涉及的對戰爭、土改的認識、對山西知識分子教育的認識、對大家族的認識等等,這是個整體發酵的產物。
記者:在一開始決定尋找黛莉的時候,您就確定這個過程能夠觸及這麼豐富的歷史內涵嗎?
趙瑜:一開始我以為找她很容易,以為她家就在太原,這家人可以走訪走訪吧?沒想到她出身在那麼一個大家族,而且一家人作鳥獸散,所剩無幾。戰爭和土改鬥爭的慘烈,讓一個大家族在轉瞬之間消亡,讓我感到越來越有意義,而且其中還找錯過人,引出和閻錫山的兵工廠有關的另一段歷史。這些事就牽引出我的興趣來了。再一個因素,就是賣給我信的古董商趙從平突然遇害,對我也是一個非理性的刺激,老趙的去世讓我感到非常悲涼。作家需要激情,中國作家的通病就是缺乏真情,這種激情促使我找下去,最終的結果是喜出望外,89歲的黛莉還健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