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科學精神呢?“格物致知”算不算?
易中天:也很難挖。嚴格地說,中國古代多有技術,少有科學。四大發明都是技術,不是科學。先秦諸子當中,最有科學精神的是荀子,他的名言是“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但他的動機不是探索自然規律,而是跟道家一樣,以天道說人道。只不過,道家認為,天道無為,故人道無為。荀子認為,天道自為,故人道自為。這都遠遠談不上是科學。
挖得出自由、平等、寬容
南方周末:從傳統經典中能否挖掘出自由精神?
易中天:我認為可以。莊子的《逍遙游》可以總結為兩個詞,一個是真實,另一個就是自由。真實而自由地活著,這就叫逍遙游。
莊子還有一個觀點叫“齊物論”,講的是平等精神。男人女人體力不一樣,大人小孩智力不一樣,但在“道”的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是“道”的產物,最後都要回歸於“道”。
從平等觀念可以推導出寬容精神———既然在“道”面前萬物沒有分別,那麼鯤鵬也好,燕雀也好,參天大樹也好,花花草草也好,各有千秋,各安天命,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莊子的“逍遙游”、“齊物論”,可以毫不牽強地推導出自由、平等、寬容等理念,這些精神都是中華文明內發的,尤其是平等精神。在先秦諸子中,除了儒家強調等級秩序之外,墨家、道家、法家都講平等。但我們必須注意,這些理念並不具有現代性,只是表達了人類天然的追求。如何在現實中達成,卻是始終沒有解決的問題。比如道家提倡的自由,是以放棄意志為前提的。沒有了自由意志,又哪有自由?還有,所謂“道的面前人人平等”,如何才能實現?不甚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