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安教訓
平常對國內媒體的態度尚且這般,一旦遇到突發事件,一些地方官員們更是手足無措。
以甕安事件為例。從甕安三中女生李樹芬死亡停屍河邊的2008年6月22日到28日,是甕安事件的醞釀期。在7天時間里,流言四起。縣委、縣政府負責人對此卻懵然無知,出現“全縣人民都知道,縣委書記卻不知道”的尷尬局面。6月28日,3萬名群眾聚集在政府大樓前,而此時,地方黨政一把手竟然沒有到現場,最終釀成群眾打砸燒政府大樓的慘劇。
直到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的出現,局勢才出現明顯扭轉。6月30日,石宗源到訪甕安,深入現場,聽取農民、人大代表、中小學老師等社會各界意見,並給他們鞠躬道歉:“今年(2008年)兩會期間,有記者要我給在貴州的工作打一個分,我打了60分。我要是知道會發生6.28事件,我就只會打50分,不及格!”去年兩會上,石宗源在總結甕安事件時,提出三條意見,“堅持信息透明,啟動輿論監督系統,啟動問責制。”
甕安事件後,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群體性事件專家單光鼐去甕安調研多次,許多甕安的年輕人告訴他:“石書記歲數都那麼大了,還給我們年輕人道歉,哪有長輩跟晚輩鞠躬的,如果全國的幹部都像石書記這樣,整個中國就有救了。”
但後來發生的若干起事件卻顯示,並不是所有的地方官員都吸取了甕安事件的教訓。其中就包括湖北石首的“鄧玉嬌事件”,同樣是一起非正常死亡案,面對諸多疑問,湖北地方官員對媒體的態度依然冷漠,甚至派人毆打外地記者。
看得見的進步
對於群體性事件,單光鼐曾提出八字方針:“速報事實,慎報原因”。要在第一時間把事實傳出去,但是不要貿然下結論。
有一次,單去天津市座談,聽完這八個字,天津市長點頭贊同,並加了四個字“再報繼續”——把已經、正在、準備做得事情都要講出來,舒緩民怨要做到早講話,會講話,講真話。
不過在一些地方,官員對媒體監督還是本能地抵制。前幾年,單光鼐去一些地方調查群體性事件,都得悄悄地去,不然會被趕出來。他記得,曾經去一個地級市拜訪當地父母官,去之前通過權威部門給他們打了招呼,但對方很敷衍,不願多說:“我們沒有意見,省里的意見就是我們的意見”,生怕單光鼐給他們搞出一些負面的東西。
“他們往往有兩張面孔,對上言聽計從,對媒體愛理不理。”單光鼐總結道。
但變化已經在悄然發生。時下,越來越多的官員開始意識到與媒體打交道是一門學問,而“如何開口說話”也是對公眾負責的態度。今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無疑也為官員學會面對公眾和媒體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國際上,了解國際會議和傳媒規則,並能夠熟練應對媒體的中國官員已經越來越多。比如先後在日內瓦工作過的中國外交官吳建民、沙祖康以及中國前貿易談判代表龍永圖,都是最受駐日內瓦媒體歡迎的中國官員。
這個隊伍中還有一個人不可或缺——前外交部長李肇星。今年兩會上,作為人代會新聞發言人的他備受青睞,面對外國記者,他幽默風趣,妙語撥千斤——“西方個別領導人儘管工作很忙,自己國家的人民有那麼多事要幹,但是他們還是抽出時間去見達賴喇嘛”,“個別國家向台灣出口先進武器,這就相當於弟兄兩個人正在擁抱的時候,有人給其中一方遞上一把匕首,用心何在?”
輕鬆幽默間,立場主張通過對話已清晰地傳達給了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