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傳說與讖緯之學:兩漢時代的河圖洛書說
兩漢時代的河圖洛書說,表現出兩大特點:一是由先秦時代的內容簡略的祥瑞義蘊,一變而為兩漢時代“龍馬負圖,神龜貢書”的神話般的傳說故事;再就是由西漢時期的神話傳說,一變而為東漢時期的讖緯之學與河圖洛書。
西漢時期,第一個演繹河圖洛書神話故事的是名儒孔安國。孔安國對河圖洛書的創意,是通過後人之口而流傳的。他在《尚書正義》的《顧命》篇和《洪範》篇中,分別說:“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序。”綜合孔穎達在《周易正義.系辭傳》中所引孔安國的觀點來看,孔安國對“河圖洛書”的認識有兩點:一是伏羲依河圖以畫八卦,大禹依洛書以定九疇;二是河圖即是八卦,洛書即是九疇。這不僅把原本模糊的祥瑞之兆衍生出“龍馬負圖,神龜貢書”的具體情節,而且把其中的聖人具體地與伏羲、大禹等先賢聯繫起來,並演繹出其與八卦、洪範九疇的神秘聯繫,內容豐富、深刻得多。繼孔安國之後,劉歆和班固對此進行了更多的闡發。如班固對河圖洛書的一個創意,就是把“洛書”之文與洪範九疇捆綁在一起。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以史書的形式把《尚書.洪範》篇中的六十五字定為“洛書”本文的一種新說,並為伏羲、大禹的相關傳說增添了可信度與合理性。
東漢時期還出現另外一種趨向,就是河圖洛書已經演變發展成為有文字、成篇章的書籍,而且和讖緯之學融合在一起,名之曰圖讖。這種變化是與當時的社會風氣尤其是上層統治者的喜好密切相關的:“漢自武帝頗好方術,天下懷協道藝之士,莫不負策抵掌,順風而屆焉。後王莽矯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讖言,士之赴趣時宜者,皆馳騁穿鑿,爭談之也。”(《後漢書.方術傳》)所謂“讖”,“詭為隱語,預決吉凶”,是一種神秘的預言。它出現較早,秦初就出現了“亡秦者胡也”的讖語,於是秦始皇就大修長城,嚴防匈奴(時人稱之為胡),但結果是秦朝沒有亡於匈奴,而是亡在秦二世胡亥手裡,時人稱此胡非彼胡。所謂“緯”,則是用神學觀點來解釋經義,並把此種解釋假托於孔子的書。與《易經》、《詩經》、《書經》等“六經”相對應,有《易緯》、《詩緯》、《尚書緯》等所謂“六緯”。西漢末年後,社會動蕩,危機重重,讖、緯合流,著書立說,編造預言風行一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