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雲:需要一個過程,啟動了就好。這個首先需要國家的準確定位,我們國家到底是一個什麼國家,自己對自己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明清兩代定位沒定好,完全定位為內陸國家,朱元璋搞禁海二百多年,基本上把海洋完全讓給西方國家,到了康熙時期搞遷界,完全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內陸國家來經營,所以長期堅持的是農業經濟,晚清才認識到自己是沿海國家,但沒有海防,其他國家會侵略進來,當時提出的是近海防禦、近岸防禦,經濟上其實還是內陸經濟結構,還不是真正的海洋經濟結構。
從未來發展看,中國應該是一個海洋國家,將來中國的活動應該是在太平洋、印度洋,這樣才能支撐我們國家的後續發展。改革三十多年來,儘管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消耗的是陸地的資源。現在國家意識到要到去海外尋找資源,包括三大石油公司去國外找油找氣,但是找別人的是靠不住的。
真正的礦產資源、能源資源豐富的地方在海洋,現在我們也在研究走向太空,但是在走向太空前,要先走向海洋,所以,在將來的一段時間中國要依靠海洋來支撐陸地的發展,“海陸統籌”非常有戰略價值。
《21世紀》:我看到的資料顯示,在目前我國海洋經濟構成中,海洋運輸、漁業、近海旅遊業等占了很大比例,但是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比如深海油氣、海洋科技其實是不足的。
王佩雲: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國家的海洋經濟非常薄弱,真正的應該是把海洋能源擺在第一位。海洋能源不光是油氣,另外還有可燃冰,根據現在的勘探資料看,深海大概有400億噸可燃冰,在南沙有大概140億噸可燃冰,還有海洋熱能,比如潮汐能、海流能等,這些能源都是再生能源,下一步國家的能源需求可能就依靠這些,所以要大力發展海洋能源經濟、海洋畜牧、海洋養殖,現在是近岸養殖,污染很大,南沙很多礁盤最適合發展海洋養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