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朱景玄對談中評社:國民教育非洗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7 00:24:38  


新界校長會會長朱景玄在中評社與中國評論學術顧問劉迺強對談。(中評社記者攝)
 
  劉迺強:如果是您,您會如何設計課程?

  朱景玄:我認為,今次計劃推出的是德育和國民教育科,課程內容包括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價值觀,意思是學生需要達到主流文化要求的目標。所謂正確價值觀,就是今天主流文化所期望的價值觀,其中包括對人要忠誠、守時、不要被物質蒙蔽、要行使公義和社會責任等等,這些其實一直都滲透在香港的社會、家庭、學校里,好像家庭有家長作施教者、學校有老師作施教者,他們隨時都會跟年輕人講、分析什麼是正確的價值觀。這就是滲透。用學校上課為例,學生上語文科,讀冰心的文章,老師講到母愛,學生就自然會接觸到孝順父母的主流價值觀;學生上體育堂,老師跟學生講跑步不能偷步、越線,這些其實都是規矩,這些也是道德、品德,這就是所謂滲透。至於價值觀的評估,講的就是操行分。每次看成績表,除了看平均分、名次,還要看操行。這些一直都持之以恆地做。我稱這些作隱閉式滲透,即是不明顯地做。

  明年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我覺得可以把德育部分分開。德育根本不需要特別跟學生講。什麼是正確價值觀?是今天主流文化對事情的期望。今天對某一件事物的看法是今天的價值觀,幾年後可能就不同了。既然價值觀會隨時間而改變,就不能用課程規劃品德。不同的社會環境,就有不同的價值觀,這些都不能用白紙黑字寫成課程,否則會有好多爭拗。

  我認為,國民教育是“唯物”的,但德育則屬“唯心”。什麼是唯物?是實質的、看得見的、可量度的。如果學生是六歲、八歲、十二歲,我們就要按照他們的歲數,列出他們可以掌握、應該掌握的信息、知識,要他們學習、要他們記住。這些是唯物性,可以計算得到。至於唯心,我們根本不能計算,不是說上多少課,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態度、觀念,這關乎個人成長過程。我覺得“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不一定是負面,這跟“變幻才是永恆”意思一樣。

  換言之,以年歲週期計算,六歲要掌握什麼、七歲要掌握什麼、八歲要掌握什麼,學校就教學生什麼。如此一來,學校的教學彈性更大,也不用規定什麼日子要教什麼,總之由開學到放暑假,這一段期間,教會學生一些他們歲數應該要懂的具象唯物國家的信息就可以了。

  至於施教者,不一定是老師。當然老師也可以教,但如果老師不教,學校也可以請“到會”。不過這裡要小心,學校要確保“到會”的質素和統一。假如六歲學生需要十個小時去學習他們要掌握的信息,那麼學校可以安排一日或者一個星期,作為國民教育日或者國民教育週,請到會者來大班施教。唯物性信息適合大班教學,越大越好;唯心性信息則單對單、小班教學最好。至於到會教學、大班教學的好處,一來有效率,二來教材精簡,三來學校老師就不用擔心會被政治評價,也不需擔心如何準備教材、擔心教學方向和方法是否錯誤。

  其實國民教育的教學時間不用很長,學校只需找一個禮拜作“國民教育周”,但留意並不是佔用學生整個禮拜,而是可能每班逐一選一天進行授課,與此同時,其他老師也可以在場旁聽。

  教育局應撥出更多資源進行培訓,為有熱誠的老師提供更多機會。對於外來的施教者,學校要好好拿捏他們的質素,如果他們教學表現出色,其實對課程是很有幫助。

  香港經歷了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現在正處於大時代的轉變,是急不來的。同樣道理,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也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應該讓這個過程自然過渡。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會堅持者目標,一步步實行,希望能改變下一代對國家的感情和認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