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辛旗與中評社青年記者對話全文
http://www.CRNTT.com   2011-09-09 00:40:20


 
  這時候戰敗的中國就開始反思,有了“公車上書”、“戊戌變法”,逼著晚清朝廷必須要變。當時清朝也想了些辦法,甚至連慈禧也實施改革和新政,可惜這些在晚清時代已經於事無補。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標誌著變法改良和“君主立憲”的破產。在這個情況下,革命就成了必然的選擇,這種革命是一種激烈激進的流血變革,在初期是帶有民族色彩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建民國、平均地權”,也就是孫中山的舊“三民主義”。當時在海外,在日本在美國的興中會、同盟會的仁人志士,聯絡清朝內部新軍中的革命團體和革命黨人,發動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爆發時間上是偶然的,但革命是必然的。海外力量的影響是巨大的,但是真正決定性的因素是新軍。新軍的底層官兵在護路運動中激發起了王朝體制必須要改的思維。當時清朝到了晚期,吏治鬆弛,最後除了割地賠款之外,連路權都割讓給列強。那時四川人民集資建造的一個民營鐵路,竟然被朝廷買斷,賣給洋人,最後導致了四川遍及士農工商各階層的護路運動。護路運動因清廷調集武漢三鎮的新軍入川鎮壓而延燒至武漢,武漢的新軍在下層軍官孫武、蔣翊武等人的領導之下,打響了辛亥的第一槍。

  當然辛亥革命爆發的大背景主要還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興中會和同盟會的幾次起事,包括黃花崗72烈士,各地起義舉事屢敗屢戰,前赴後繼,形成了整個社會革命黨流血鬥爭的氛圍。但是也不能否認君主立憲對當時社會的推動作用也是巨大的,清廷也在改良派、保皇派和君主立憲派的敦促之下,進行了所謂政治體制變革,如內閣的改造、咨議院的成立、初期憲法起草。但是這些都由於晚清政府的堅持貴族政治、不肯放棄皇族的權力,導致了在北方清廷控制的範圍之內,出現了巨大的社會反抗思潮,最後釀成了武昌首義帶動全國的辛亥革命,導致整個清朝政權的崩解。

  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澄清:辛亥革命爆發以後,清朝並沒有立即被推翻,這時出現了南北對峙,當時掌握北洋軍的袁世凱,有相當的軍事實力,同時又是晚清權傾一時的輔政大臣。在這個情況下,袁世凱將當時的革命潮流和個人私利結合在了一起,最典型的就是挾軍權和南方革命黨組成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逼迫清廷退位,達成個人竊取革命成果的目的。清廷在當時的情況下,孤兒寡母,也沒有辦法,阻擋不了歷史潮流。這裡面還有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清廷無奈地也順應了歷史潮流,接受了當時“南北議和”對清廷提出的要求,頒布《清帝退位詔書》,無條件交出所有權力。“南北議和”中也給了統治中國267年、維持了14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的清朝皇室最後一點面子,當時達成了一個《清室優待條例》,最後是叫皇帝遜位。後來的國民革命,西北軍閥馮玉祥、鹿鐘麟的國民軍把清室逐出故宮,廢除《清室優待條例》,實行全部的國民革命,才最後完成了推翻清朝。這一直持續到1923、24年才實現。並不是說辛亥革命就直接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這個歷史過程應該做一個澄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