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旗8月19日造訪中評社香港總部,中評社社長郭偉峰等熱情接待。 |
以下為辛旗與中評社青年記者對話的全文:
中評社記者:我們知道您對世界各大文明和宗教都深有研究,您的著作《諸神的爭吵──國際衝突中的宗教根源》更早於亨廷頓《文明的衝突》問世。您當年精准判斷,如今很多已經獲得驗證。在當今美國顯現衰落跡象、中國和平崛起的大格局下,未來東西方的衝突將是怎樣的發展趨勢?東西方文明衝突的新的平衡點在哪裡?抑制新一輪衝突的辦法是什麼?
辛旗:這是個非常大的問題,也非常尖銳。我1992年當時寫《諸神的爭吵》這本書,是為了後冷戰時期進行準備的一種思考。記得當時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走向未來”叢書,其中一本非常有名的叫《從搖籃到墓地》,書中主要寫到晚清洋務運動中嚴復怎樣留學英國,回國後沒有進海軍,而是在同文館翻譯西方思想經典,把《天演論》帶來。他跟中國人講,我們不要再溫文爾雅了,儒家文化讓我們夠文明的了,但是現代社會其實是回到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我們需要武裝到牙齒,青面獠牙起來,因為當時群狼環視。後來四川人民出版社找到我,希望出版一套“世界熱點”叢書,看看世界目前究竟發展到什麼程度。那時美蘇已經達成中程導彈控制協議,也進行了核武器削減談判,接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冷戰到來,看看那時候中國怎樣看待世界。為此,我受邀寫了這本關於冷戰後世界格局變動,怎麼看未來發展的書。我大學學哲學、研究生讀歷史,對世界歷史宗教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經過反覆考慮,選了這樣一個題目。1992年底動筆,1993年上半年寫成,因為涉及民族和宗教問題,經有關部門審查了半年,於1993年出版。
人類文明,各個時期有不同的意識形態。然就其根本,文明是人類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對文化的影響,以及衍生出來的利益爭奪。所有的利益爭奪,都塗上了宗教色彩,都有文明的依據,“民主自由”普世價值的幌子,或者說“文明的藉口”。
在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國王和教皇之間的衝突,教皇以失敗告終,最後龜縮成現在小小的梵蒂岡。教皇以前是整個歐洲、以至於部分亞洲地區的統領,無處不在,國王只不過是教皇的行政執行官而已。文藝復興以後,各個王國王權興起,教權萎縮,各個國王就通過宗教改革,把整個基督教文明變成自己統治的意識形態,分為以下幾個:
一個是英國的新教。部分新教徒因教義教派爭議被迫害後逃往美國,成為所謂基督新教清教徒改良者在美國建立了“上天賦予的國家”,當然他們殺戮驅逐了原本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所以美國這種有傳教思想、受迫害的思想、要為人師的思想,是從新教分出來的。
另一個是德國的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後,把當時教皇控制的對人生的規劃,改成教徒個人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自己在社會生活方面的成功可以買一張通往天堂的贖罪券,德國於是開始興起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社會奉獻來實現宗教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