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漏油十一次
在靖邊縣青陽岔鎮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上,隨處可見標明“延長石油”字樣的采油機,當地人稱“磕頭蟲”。這些“磕頭蟲”笨拙安詳地從厚厚的黃土裡汲取沉澱了億萬年的石油。
安詳背後,是躁動的油管。
9月11日早上7點剛過,張鐵軍就被班長打來的電話吵醒:“又漏了,快過來幫忙!”張是靖邊采油廠采油一大隊某班的采油工,看守著高原上的兩口單井,每月工資一千元上下。此次漏油發生在陽坪村附近的一處山坡上。這一次,沒有滑坡。“管線破了。”張鐵軍說。
當日下午,在這處漏油點看到,油污經過的地方,已被新鮮黃土覆蓋。只是這一次,並不密實。輕輕一撥,黃土之下,黑色的油污和沾滿油污的青草清晰可見。
按照《陝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條例》的規定,“散落油和油水混合液等含油污染物應當回收處理,禁止掩埋。”
同樣是9月11日,在11號站季山村附近的一處計量站再發原油洩漏事故。現場,季山村的一位中年男子正拿著瓢往尼龍袋裡攬油,兩個農婦則幫忙撐著袋子。
一天之內兩次漏油,並非巧合。走在青陽岔鎮的山梁上,張鐵軍不時停下來,重複著同樣的一句話,“這裡曾經漏過。”在一處去年漏油經過的山坡上,一道黑黑的油痕直通山谷,枯死的小杏樹上油污的痕跡仍清晰如昨。
在采油一隊的一個計量站,白色的墻壁上四射的油花是不久前一次漏油的注腳。看守該站的采油工說,那次漏油發生在上月20號左右。由於頻繁漏油,“攬油”已成當地人的一門生意。一袋油100斤,可賣60元,有的賣給油販子,有的再賣給靖邊采油廠。采油廠和村民之間,儼然已形成默契。
上月,就在9月3日漏油事故同一地點,發生了同樣的事故。來自陽坪、季山等村上百人雲集在籃球場上沒膝的原油中,拼命往自家袋子裡裝。“那一次,我們九個人共攬了九十多袋子。”劉漢福得意地說,村民總計“攬油”約一千袋。而4月份的一次漏油,當地人共攬了四百餘袋。
在劉漢福的記憶裡,這樣的好事並不鮮見。“今年已經有過11次了。”他掰著手指頭算了一下。采油工張海玉則建議“冬天再來”,因為“冬天(管道)說爛就爛了”。
“這一次之所以有人捅出去就是因為沒有讓他們攬油。”提及9月3日的漏油被曝光,環保科長趙培珠忍不住憤慨,“這裡民風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