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北京大霧籠罩,車輛擁堵。 |
北京連續的大霧天氣讓市民擔心空氣質量問題,北京市環保局監測的數據顯示,全市輕微污染。而微博上轉發的美國大使館監測的空氣質量數據卻要高出許多。對此,環保局方面表示,數據不能看別人“眼色”,自我比較是在進步。(《北京晨報》11月1日)
官方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人家處於鬧市區,咱的檢測點鬧中取靜,郊區的都有,好與壞一平均,當然壞不到哪裡去。況且,美國大使館只是監測一個點,咱監測的是面上的整體情況,人家的數據可不是本質真實。
不過,環保局方面的解釋,讓人想起一則報道:在那些霧蒙蒙的天氣里,我和附近洗衣店熨衣服的工人、市場里賣蔬菜的小販、出租車司機,或是在人行道上賣烤紅薯的人打招呼的第一句話往往是:“天氣不好!”這似乎是一句通用的問候語,也是“哎呀,今天空氣污染真嚴重!”的委婉說法。
這是今年5月26日,美國大西洋月刊刊登的一篇老外看北京空氣污染的文章。作者接著解釋:就像他們用“好吃”來形容各種美食一樣,在污染問題上,他們常常用“天氣不好”來描述糟糕的空氣質量。這既是為了禮貌,也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新華網5月30日)
所以,有網友提問:“連續大霧導致空氣質量很差,大霧天是不是就意味著污染比較嚴重?”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杜少中答稱,霧本來不是污染,只是積累了污染物才會影響空氣質量。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吳兌則說,實際上,從氣象學而言,霧出現的機會很少,霧在全世界主要出現在高山地區與兩極,在城市里看到的,十之八九都是霾。霾的本質是“細粒子污染”,源於自然界的灰塵與人類活動的排放。灰霾與酸雨都是大氣污染的表現形式,當霾飽和以後形成霧,霧的污染濃度會很高。在這種天氣下,每個人都是“吸塵器”。 |